2024-2030年中國碳金融市場評估與市場運營趨勢報告
http://www.xibaipo.cc 2023-10-17 09:52 中企顧問網
2024-2030年中國碳金融市場評估與市場運營趨勢報告2023-10
隨著全球碳交易的不斷發展,碳交易市場參與主體不斷增加,碳金融覆蓋面不斷增加。除直接參與交易的控排企業及機構外,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始增加圍繞碳交易的支持服務。碳交易參與主體的豐富及金融服務手段的繁榮,促進了碳金融概念的擴容。發展至今,碳金融泛指服務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動,既包括碳狹義碳金融,也包括在碳市場之外為減碳控排行為提供融資和支持服務的所有金融活動(即廣義的碳金融)。
我國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尚未成熟,依舊是處于碳金融市場建設的初期階段,但我國政府一直鼓勵并大力推動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并先后經歷了CDM階段和碳配額階段。2002-2010年我國通過CDM項目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自2006年后就成為了世界上CDM項目第一大國,在2010年正式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并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了一個從起步到試點并最終逐步完善的分階段碳市場建設計劃。2011年,我國放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以此開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的探索,到2021年,我國已正式成立了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同時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我國碳金融市場的規模也在日益擴大。關于碳配額交易市場,自碳市場開市之日起到2021年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達1.79億噸,成交額突破76億元,發展同樣十分迅速。目前我國碳金融市場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國正積極推進碳金融市場的建設并加以規范,全力探索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政策層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布、國務院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文件中提出,為實現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GDP比2005年至少下降65%的目標,也為繼續踐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的約定,我國將規范碳排放計量核算體系,完善綠色電價制度,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工具(如綠色貸款、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進一步推動碳排放權、用能權和電力交易市場化,加強試點配套設施建設,引導企業主動承擔低碳環保的社會責任。2022年4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了《碳金融產品》(JR/T0244-2022)等四項金融行業標準。《碳金融產品》標準在碳金融產品分類的基礎上,制定了具體的碳金融產品實施要求,有利于引導機構開發、實施碳金融產品,有序發展各種碳金融產品,有利于促進各界加深對碳金融的認識,幫助機構識別、運用和管理碳金融產品,引導金融資源進入綠色領域,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擁有巨大發展空間的碳金融市場,同時我國目前依然處于發展國家階段,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減排市場供應商之一,從2021年開始,我國每年的碳交易量均達到2億噸以上。但由于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較晚,目前交易的類型主要是基于工程交易開展的,現階段,中國的碳金融交易活動主要是指依賴CDM項目的金融活動,然而,隨著更多企業參與碳減排活動,中國的碳金融市場能開發出更多的碳金融產品,探索出更多商機。
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碳金融市場評估與市場運營趨勢報告》共十章。首先介紹了碳金融的相關概念及全球碳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然后具體闡述了中國碳金融工具、區域市場的發展,并對商業銀行碳金融的發展做出細致的透析;隨后,報告重點介紹了銀行在碳金融領域的布局進展;最后,報告對中國碳金融的發展趨勢及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企顧問網、中企顧問網市場調查中心以及國內外重點刊物等渠道,數據權威、詳實、豐富,同時通過專業的分析預測模型,對行業核心發展指標進行科學地預測。您或貴單位若想對碳金融市場有個系統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資碳金融相關產業,本報告將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工具。
報告目錄:
第一章 碳金融基本概述
1.1 碳金融概念界定
1.1.1 碳金融基本定義
1.1.2 碳金融市場的功能
1.1.3 碳金融市場構成要素
1.1.4 碳金融市場主要工具
1.1.5 碳金融市場層次結構
1.1.6 碳金融市場交易體系
1.2 氣候金融、碳交易與碳金融的關系
1.2.1 氣候金融與碳金融
1.2.2 碳交易與碳金融
1.2.3 碳金融與碳交易
1.3 中國碳金融市場的發展意義
1.3.1 完善碳金融政策與市場機制
1.3.2 降低減排成本
1.3.3 金融風險管理和風險轉移
1.3.4 助力低碳技術發展實現雙碳目標
第二章 2021-2023年全球碳金融市場發展分析
2.1 2021-2023年全球碳金融市場運行狀況
2.1.1 全球碳市場發展進展
2.1.2 國際碳金融發展現狀
2.1.3 國際碳金融投資主體
2.1.4 國外銀行業碳金融業務
2.1.5 國際金融機構參與情況
2.1.6 全球碳期貨發展狀況
2.1.7 國際碳金融發展困境
2.2 各國碳金融市場發展模式對比
2.2.1 歐盟
2.2.2 美國
2.2.3 印度
2.3 全球碳金融市場區域布局分析
2.3.1 英國
2.3.2 法國
2.3.3 韓國
2.3.4 日本
2.3.5 新西蘭
2.3.6 新加坡
2.3.7 中國香港
2.4 全球“藍碳”金融創新與實踐
2.4.1 全球“藍碳”金融發展概況
2.4.2 全球“藍碳”金融戰略合作
2.4.3 全球“藍碳”金融發展案例
2.4.4 全球“藍碳”金融發展經驗
2.5 全球碳金融市場發展經驗借鑒
2.5.1 著力構建碳金融法律體系
2.5.2 加大碳金融政府支持力度
2.5.3 推進碳金融交易市場建設
2.5.4 創設各類碳金融衍生品
2.5.5 鼓勵商業銀行廣泛參與
第三章 2021-2023年中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環境分析
1.1 經濟環境
3.1.1 宏觀經濟概況
3.1.2 對外經濟分析
3.1.3 工業經濟運行
3.1.4 固定資產投資
3.1.5 宏觀經濟展望
3.2 政策環境
3.2.1 碳金融市場政策體系
3.2.2 碳金融市場政策歷程
3.2.3 碳金融市場政策特點
3.2.4 碳金融市場政策匯總
3.2.5 碳金融市場政策創新
3.2.6 碳金融市場監管規則
3.2.7 碳金融標準化建設進展
3.2.8 氣候投融資試點相關政策
3.2.9 碳金融和綠色金融監管規則
3.2.10 碳金融立體式監管法律制度
3.3 社會環境
3.3.1 中國碳排放情況
3.3.2 節能減排形勢
3.3.3 能源消費狀況
3.3.4 低碳經濟發展
3.4 技術環境
3.4.1 區塊鏈賦能碳金融
3.4.2 數字智能技術應用
3.4.3 金融科技風險管理
第四章 2021-2023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總體分析
4.1 2021-2023年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發展現狀
4.1.1 市場分布狀況
4.1.2 市場成交規模
4.1.3 市場成交價格
4.1.4 市場活躍程度
4.1.5 市場履約情況
4.2 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分析
4.2.1 市場建設歷程
4.2.2 市場體系建設
4.2.3 市場建設進展
4.2.4 市場覆蓋范圍
4.2.5 配額交易情況
4.2.6 市場履約情況
4.2.7 市場成交價格
4.2.8 市場交易方式
4.2.9 市場發展熱點
4.3 中國碳交易試點與非試點市場發展對比分析
4.3.1 各碳排放交易所發展狀況
4.3.2 各碳排放交易所對比分析
4.3.3 非試點碳交易市場對比分析
4.3.4 全國碳市場與試點碳市場比較
4.3.5 疫情對碳交易試點市場的影響
4.4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問題分析
4.4.1 碳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
4.4.2 配額發放標準有待更新
4.4.3 控排企業碳交易能力不足
4.4.4 碳市場主體和交易品種單一
4.4.5 CCER相關政策仍未明朗
4.4.6 全國碳市場信息不透明
4.4.7 未履約控排企業違法成本低
4.5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路徑探析
4.5.1 強化碳市場的法律保障
4.5.2 強化碳排放信息核查和披露
4.5.3 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
4.5.4 增加全國碳市場交易和金融產品
第五章 2021-2023年中國碳金融市場總體分析
5.1 2021-2023年中國碳金融市場運行狀況
5.1.1 碳金融市場發展背景
5.1.2 碳金融發展的必要性
5.1.3 碳金融市場發展優勢
5.1.4 碳金融市場發展特點
5.1.5 碳金融市場發展地位
5.1.6 碳金融市場發展歷程
5.1.7 碳金融市場產業圖譜
5.1.8 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5.1.9 碳金融市場發展成果
5.1.10 區域碳金融市場布局
5.2 中國碳金融市場主體實踐進展
5.2.1 非金融機構實踐進展
5.2.2 金融機構實踐進展
5.2.3 金融機構布局動態
5.2.4 金融機構轉型加速
5.2.5 市場主體布局對策
5.2.6 金融機構布局前景
5.3 中小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狀況
5.3.1 中小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優勢
5.3.2 中小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劣勢
5.3.3 中小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現狀
5.3.1 中小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機會
5.3.2 中小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挑戰
5.3.3 中小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對策
5.4 碳金融產品價格影響因素及定價機制
5.4.1 碳金融產品定價機制特點
5.4.2 碳金融產品價格影響因素
5.4.3 碳金融產品定價設計方向
5.5 我國個人“碳賬戶”創新發展分析
5.5.1 個人“碳賬戶”發展現狀
5.5.2 個人“碳賬戶”競爭態勢
5.5.3 個人“碳賬戶”區域發展
5.5.4 銀行個人“碳賬戶”產品
5.5.5 個人“碳賬戶”實踐范本
5.5.6 個人“碳賬戶”發展前景
5.6 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問題分析
5.6.1 碳金融市場發展風險分析
5.6.2 碳金融市場制度建設障礙
5.6.3 碳金融創新發展制約因素
5.6.4 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的風險
5.6.5 我國碳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5.6.6 我國碳金融產品發展的困境
5.7 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對策分析
5.7.1 碳金融市場創新路徑選擇
5.7.2 完善碳金融市場發展的對策
5.7.3 機構投資者參與市場的建議
5.7.4 推進碳金融業務的發展建議
5.7.5 碳金融風險管理數字化策略
5.7.6 加快速度打造國際碳金融中心
5.7.7 “雙碳”戰略下碳金融發展對策
第六章 2021-2023年中國碳金融工具發展分析
6.1 我國碳金融產品發展狀況分析
6.1.1 碳金融市場主體及產品
6.1.2 區域碳金融工具的運用
6.1.3 試點碳市場碳金融經驗
6.2 運用于二級市場的交易工具
6.2.1 碳期貨
6.2.2 碳期權
6.2.3 碳遠期
6.2.4 碳掉期
6.3 運用于融資市場的融資工具
6.3.1 碳質押
6.3.2 碳回購
6.3.3 碳基金
6.3.4 碳債券
6.3.5 碳信托
6.4 運用于支持市場的支持工具
6.4.1 碳指數
6.4.2 碳保險
6.5 區域性碳市場的碳金融產品創新
6.5.1 碳結構性存款
6.5.2 借碳交易賣出回購
6.5.3 碳托管
6.5.4 碳信用卡
第七章 2021-2023年中國碳金融市場區域布局情況
7.1 上海市
7.1.1 碳金融市場政策環境
7.1.2 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7.1.3 銀行布局碳金融進展
7.1.4 探索建立個人碳賬戶
7.1.5 碳資產質押貸款落地
7.1.6 碳金融市場發展對策
7.2 湖南省
7.2.1 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7.2.2 碳金融市場創新突破
7.2.3 碳排放權質押融資落地
7.2.4 碳金融市場發展效益
7.2.5 構建碳金融發展框架
7.3 云南省
7.3.1 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7.3.2 碳排放權質押貸款落地
7.3.3 碳金融市場發展困境
7.3.4 碳金融市場發展建議
7.4 河北省
7.4.1 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7.4.2 碳金融市場戰略合作
7.4.3 雄安新區碳金融市場
7.4.4 碳金融市場政策建議
7.4.5 碳金融市場發展前景
7.5 內蒙古
7.5.1 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7.5.2 碳金融市場發展困境
7.5.3 碳金融市場發展建議
7.6 吉林省
7.6.1 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7.6.2 碳金融市場發展問題
7.6.3 碳金融市場發展對策
7.7 廣西壯族自治區
7.7.1 碳金融市場發展狀況
7.7.2 碳金融市場發展動態
7.7.3 碳金融市場發展問題
7.7.4 碳金融市場發展策略
7.8 其他地區
7.8.1 廣東省
7.8.2 海南省
7.8.3 福建省
7.8.4 青海省
7.8.5 武漢市
7.8.6 天津市
7.8.7 青島市
第八章 2021-2023年中國商業銀行碳金融布局狀況
8.1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模式
8.1.1 信貸引導模式
8.1.2 中介服務模式
8.1.3 產品設計模式
8.1.4 參與交易模式
8.1.5 低碳經營模式
8.2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綜況
8.2.1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背景
8.2.2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歷程
8.2.3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現狀
8.2.4 商業銀行碳金融創新實踐
8.2.5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挑戰
8.2.6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建議
8.2.7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機遇
8.2.8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方向
8.2.9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前景
8.3 國有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的SWOT分析
8.3.1 發展優勢
8.3.2 發展劣勢
8.3.3 發展機會
8.3.4 發展對策
8.3.5 發展威脅
8.4 商業銀行“藍碳”金融發展分析
8.4.1 商業銀行“藍碳”金融布局現狀
8.4.2 商業銀行“藍碳”金融發展思路
8.4.3 商業銀行“藍碳”金融發展前景
8.5 商業銀行碳金融發展案例
8.5.1 主體思路
8.5.2 產品系列
8.5.3 保障措施
第九章 2021-2023年重點銀行碳金融布局狀況分析
9.1 重點銀行碳金融業務對比
9.1.1 發展規模對比
9.1.2 產品體系對比
9.1.3 組織架構對比
9.1.4 信息披露程度對比
9.2 江蘇銀行
9.2.1 江蘇銀行整體業務的發展概況
9.2.2 江蘇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歷程
9.2.3 江蘇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現狀
9.2.4 江蘇銀行碳金融業務產品分類
9.2.5 江蘇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經驗
9.2.6 江蘇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問題
9.2.7 江蘇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建議
9.3 興業銀行
9.3.1 興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動因
9.3.2 興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現狀
9.3.3 興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成效
9.3.4 興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動態
9.3.5 興業銀行碳金融業務區域布局
9.3.6 興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經驗
9.3.7 興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問題
9.3.8 興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對策
9.4 浦發銀行
9.4.1 浦發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歷程
9.4.2 浦發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現狀
9.4.3 浦發銀行碳減排貸款發放規模
9.4.4 浦發銀行創新碳金融市場融資工具
9.4.5 浦發銀行主承銷市場首單碳資產債券
9.5 光大銀行
9.5.1 光大銀行總體發展概述
9.5.2 光大銀行助推碳市場金融化
9.5.3 光大銀行碳減排貸款發放規模
9.5.4 光大銀行落地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
第十章 2024-2030年中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前景趨勢預測
10.1 中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前景與趨勢分析
10.1.1 碳中和助推市場發展
10.1.2 碳金融市場發展機遇
10.1.3 碳金融市場投資機遇
10.1.4 碳金融市場政策支持
10.1.5 碳金融市場發展前景
10.1.6 碳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10.2 中國碳金融產業融合發展方向
10.2.1 區塊鏈+碳金融
10.2.2 智算+碳金融
10.2.3 金融業+碳金融
圖表目錄
圖表 狹義、廣義碳金融與市場層級關系示意
圖表 金融市場與碳金融市場構成要素
圖表 中國碳金融市場主要工具及應用價值
圖表 中國碳金融市場的層次結構
圖表 中國碳金融市場交易體系
圖表 國外銀行業的碳金融產品
圖表 歐盟第一階段金融機構參與情況
圖表 2021-2022年EUA現貨及期貨交易量
圖表 2021-2022年EUA現貨及期貨累計交易量
圖表 EEX碳期貨合約要素設計
圖表 各國碳金融發展狀況的比較
圖表 韓國碳市場不同發展階段配額情況
圖表 《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直接涉及海洋碳匯的項目
圖表 BCAF資助項目要求
圖表 2020年GDP最終核實數與初步核算數對比
圖表 2021年GDP初步核算數據
圖表 2022年我國GDP初步核算數據
圖表 2016-202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
圖表 202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0年主要商品出口數量、金額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0年主要商品進口數量、金額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0年對主要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金額、增長速度及其比重
圖表 2020年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0年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16-2020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20-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速度
圖表 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主要數據
圖表 2021-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速度
圖表 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主要數據
圖表 2019-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
圖表 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主要數據
圖表 2020-2021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
圖表 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主要數據
圖表 2021-2022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
圖表 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主要數據
圖表 我國碳金融政策發展階段劃分
圖表 中國碳金融市場相關重點政策
圖表 碳金融市場政策創新背景
圖表 碳金融市場創新背景
圖表 碳金融監管規則
圖表 碳金融監管規則
圖表 碳金融法律監管制度設計
圖表 2005-2020年中國碳排放情況
圖表 中國從碳排放達峰到碳中和規劃僅30年
圖表 2011-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及增速
圖表 2011-2020年GDP增速和能源消費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