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CAN總線及其零部件產業發展現狀
本文導讀:在載貨車方面,國內CAN總線車身控制自2004年開始發展,其應用主要是BCM儀表和車輛管理系統。BCM主要作用是對車內的電子電器部件如車燈、車窗、空調、雨刷等進行智能控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車身管理系統則是通過CAN總線模塊與發動機、變速器等進行通信,獲取有效的信息便于駕駛人進行更好的控制。
(1) 發展規模
中國在CAN總線技術的應用方面起步比國外滯后許多,但隨著中國汽車工業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該技術也逐步在國產汽車上得以廣泛應用。
轎車方面,骨干企業多與國外知名汽車集團合作,其中完全引進技術生產的奧迪A6車型已于2000年起采用總線替代原有線束,而后一汽-大眾的寶來、上海大眾的帕薩特、南京菲亞特的西耶娜和派利奧、北京現代的索納塔等都在車身控制中采用了CAN總線技術。這些技術都是由合資方的原有配套供應商提供,鑲嵌于特定的車型中。因此,轎車總線技術的市場基本由國外企業控制,而中國的汽車企業要掌握這些技術,并在消化的基礎上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為困難,很難打入這一市場。目前,國內中低端以上的乘用車產品基本都采用CAN總線技術,只是應用的程度有所不同,總體市場規模約為乘用車年產量的80%以上。
在載貨車方面,國內CAN總線車身控制自2004年開始發展,其應用主要是BCM儀表和車輛管理系統。BCM主要作用是對車內的電子電器部件如車燈、車窗、空調、雨刷等進行智能控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車身管理系統則是通過CAN總線模塊與發動機、變速器等進行通信,獲取有效的信息便于駕駛人進行更好的控制。同時,CAN總線系統還可以用于半掛牽引車與半掛車之間的通信、改裝車底盤與上裝部分之間的通信。迄今這一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5萬套,以外資企業產品為主。
在客車方面,國內CAN總線控制系統的發展始于2003年,客車企業為滿足客戶要求,在產品上不斷加裝舒適性、娛樂性配置。如:加熱器、空調、監視器、行駛記錄儀、車載娛樂系統、底盤開關(發動機ECU、ABS、ECAS、緩速器) 等。電氣系統的復雜程度不斷增加,使得CAN總線的應用也日益增多,并且呈快速發展的態勢。目前包括“一通三龍”、北汽福田、安徽安凱、中通客車、青年客車、東風揚子江的產品中,都在拓寬CAN總線的應用水平和范圍,以提升客車電控系統的技術水平。目前這一市場的規模在4萬套以上,本土企業在這一領域表現突出,憑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擁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
CAN總線作為汽車制造裝配的高級核心技術,國外汽車制造商與研發機構對中國本土企業采取的是封鎖策略,即使是合資的品牌,也被列入國產化部件外,國外CAN總線進口價格較高,制約著中國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
(2) 技術發展現狀
按照中國汽車電子技術發展規劃,進入21世紀后轎車電子技術可達國外20世紀90年代水平,為了縮短同國外轎車技術水平的差距,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單純靠技術引進不利于發展,消化、吸收、研究和開發自主的汽車總線系統勢在必行,在這一大環境下,許多國內企業率先在客車領域找到了突破口,并取得快速發展。
總線不是一項獨立的技術,它是一種電器之間進行信息交互的接口,它的基礎是零部件的智能化。從單一技術來說,通過幾年的發展,國內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但由于國內在汽車電器,特別是智能化零部件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因此總線發展必然受影響。國內總線應用概念、產品定義、研發、測試、認證、生產和維護等方面都還處于起步階段。
具體來說,在總線的概念認識方面,很多企業還沒有上升到平臺和電氣標準的層次,仍停留在節約電線和增加功能上。在產品定義方面,總線必須與零部件融為一體,與傳統零部件協同作戰。但國內由于電氣零部件、智能零部件的短板,迫使總線與零部件研發相分離。即使總線產品研發出來,如果優勢不明顯,就難以被整車企業接受,也難以實現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