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藥行業現狀分析
http://www.xibaipo.cc 2012-09-04 13:04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我國醫藥市場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發展中國家的特征,大部分企業的終端銷售以代金銷售和客情關系維護模式為主,缺乏專業和長遠的規劃同時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這種模式雖然在過去確實曾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企業的銷售帶來了較大增長,但隨著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對醫藥市場監管的決心和力度不斷加大,代金銷售的模式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法律風險,逐漸被淘汰出局。
醫藥產業是現代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被視為永不過期的朝陽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產業蓬勃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增加,醫藥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
從整體看,目前我國醫藥行業已基本形成了工商一體、配套齊全的完整體系,包含藥品生產、藥品經營、研究開放、教育培訓等不同功能的各個系統,相互協調、有機配合。
醫藥產業涉及原材料供應、藥品生產、流通、終端銷售等多個環節,形成一條龐大的產業鏈條,而制藥企業作為醫藥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也隨之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困難。
1 產業結構不合理 集中化程度低
醫藥生產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了約八成左右的比例,這部分企業往往產品品種少,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現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以粗放式增長為主。以中成藥行業為例,2010 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沒有一家中成藥制藥企業的銷售額占到整體市場份額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業相加只占到整個中成藥市場的23.7%[1]。
企業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導致企業管理和生產成本偏高,研發投入金額不足,市場競爭處于被動應對的地位。
近年來上游原料供應環節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制藥企業由于規模普遍較小,缺乏價格談判的資本和實力,所以每次價格波動都處于被動的地位。同時下游醫藥流通環節以國藥集團、上藥集團、九州通等為代表的醫藥物流企業發展迅速,集中度不斷提高,區域的壟斷優勢逐漸顯現,流通企業開始憑借其渠道優勢不斷向制藥企業要求更高的利潤空間,使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制藥企業更加雪上加霜。
2 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產品同質化嚴重
我國醫藥行業目前主要是以仿制藥為主,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原有國內市場相對隔離,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未和國際接軌,仿制國外新藥的投資較少,見效較快;其二是現行的醫療和藥品流通體系,制藥企業主要依靠高定價和高回扣開拓市場,尤其是西藥品種流通環節的價格差距巨大,使得制藥企業將主要的精力用于營銷、廣告上而往往忽視了產品的研發和更新換代。
有資料表明,從建國到2000 年,我國研制成功的原研藥僅35 個,已投入生產的西藥品種3000 多個,其中99%是仿制藥。即使是我國相對具有優勢的中醫藥領域,很多企業也僅僅停留在原料初加工環節。
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同質化重疊化情況嚴重,產品的主要競爭力依靠低廉的價格,使得很多企業陷入了低水平競爭的泥潭。目前國內有近百家企業都在生產諸如慶大霉素、對乙酰氨基酚等這類附加值低、同類產品競爭激烈的藥品,導致企業利潤水平較低,更加難以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提高研發水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能維持生存難以發展壯大。
3 營銷推廣模式缺乏創新
營銷推廣模式單一、陳舊也是現在國內制藥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醫藥市場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發展中國家的特征,大部分企業的終端銷售以代金銷售和客情關系維護模式為主,缺乏專業和長遠的規劃同時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這種模式雖然在過去確實曾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企業的銷售帶來了較大增長,但隨著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對醫藥市場監管的決心和力度不斷加大,代金銷售的模式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法律風險,逐漸被淘汰出局。
同時藥品的廣告在公眾媒體上投放密度較高,加之很多企業在廣告內容和形式設計上只追求廣告效果而忽視了受眾的主觀感受,使得不少廣告引起了消費者的反感,進而影響整個行業形象。
4 政策導向不確定性風險依然存在
藥品作為特殊商品,關系到國計民生和人民健康,一直受到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約束,極易受到宏觀政策影響。近段時間普遍受媒體和公眾關注的藥價虛高、新醫療體制改革等話題,再一次將醫藥行業推向了風口浪尖。
在政策的諸多影響中,最為敏感的當屬藥品價格。我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醫療體制改革、基本藥物目錄的推行實施,都把降低用藥成本作為主要目標。1997~2007年,政府對藥品的降價次數多達20 次,降價金額近470億元,降價范圍之廣、頻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無前例的[3]。而且從長期看,降價將依然是政策的主導方向,對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縮減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雖然目前國內制藥企業普遍面臨著種種問題,但從醫藥經濟整體快速增長的大環境來看,發展空間依然廣闊。國內制藥企業要想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需要從觀念和策略上調整自己的思路。
從整體看,目前我國醫藥行業已基本形成了工商一體、配套齊全的完整體系,包含藥品生產、藥品經營、研究開放、教育培訓等不同功能的各個系統,相互協調、有機配合。
醫藥產業涉及原材料供應、藥品生產、流通、終端銷售等多個環節,形成一條龐大的產業鏈條,而制藥企業作為醫藥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也隨之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困難。
1 產業結構不合理 集中化程度低
醫藥生產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了約八成左右的比例,這部分企業往往產品品種少,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現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以粗放式增長為主。以中成藥行業為例,2010 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沒有一家中成藥制藥企業的銷售額占到整體市場份額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業相加只占到整個中成藥市場的23.7%[1]。
企業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導致企業管理和生產成本偏高,研發投入金額不足,市場競爭處于被動應對的地位。
近年來上游原料供應環節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制藥企業由于規模普遍較小,缺乏價格談判的資本和實力,所以每次價格波動都處于被動的地位。同時下游醫藥流通環節以國藥集團、上藥集團、九州通等為代表的醫藥物流企業發展迅速,集中度不斷提高,區域的壟斷優勢逐漸顯現,流通企業開始憑借其渠道優勢不斷向制藥企業要求更高的利潤空間,使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制藥企業更加雪上加霜。
2 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產品同質化嚴重
我國醫藥行業目前主要是以仿制藥為主,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原有國內市場相對隔離,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未和國際接軌,仿制國外新藥的投資較少,見效較快;其二是現行的醫療和藥品流通體系,制藥企業主要依靠高定價和高回扣開拓市場,尤其是西藥品種流通環節的價格差距巨大,使得制藥企業將主要的精力用于營銷、廣告上而往往忽視了產品的研發和更新換代。
有資料表明,從建國到2000 年,我國研制成功的原研藥僅35 個,已投入生產的西藥品種3000 多個,其中99%是仿制藥。即使是我國相對具有優勢的中醫藥領域,很多企業也僅僅停留在原料初加工環節。
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同質化重疊化情況嚴重,產品的主要競爭力依靠低廉的價格,使得很多企業陷入了低水平競爭的泥潭。目前國內有近百家企業都在生產諸如慶大霉素、對乙酰氨基酚等這類附加值低、同類產品競爭激烈的藥品,導致企業利潤水平較低,更加難以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提高研發水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能維持生存難以發展壯大。
3 營銷推廣模式缺乏創新
營銷推廣模式單一、陳舊也是現在國內制藥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醫藥市場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發展中國家的特征,大部分企業的終端銷售以代金銷售和客情關系維護模式為主,缺乏專業和長遠的規劃同時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這種模式雖然在過去確實曾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企業的銷售帶來了較大增長,但隨著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對醫藥市場監管的決心和力度不斷加大,代金銷售的模式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法律風險,逐漸被淘汰出局。
同時藥品的廣告在公眾媒體上投放密度較高,加之很多企業在廣告內容和形式設計上只追求廣告效果而忽視了受眾的主觀感受,使得不少廣告引起了消費者的反感,進而影響整個行業形象。
4 政策導向不確定性風險依然存在
藥品作為特殊商品,關系到國計民生和人民健康,一直受到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約束,極易受到宏觀政策影響。近段時間普遍受媒體和公眾關注的藥價虛高、新醫療體制改革等話題,再一次將醫藥行業推向了風口浪尖。
在政策的諸多影響中,最為敏感的當屬藥品價格。我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醫療體制改革、基本藥物目錄的推行實施,都把降低用藥成本作為主要目標。1997~2007年,政府對藥品的降價次數多達20 次,降價金額近470億元,降價范圍之廣、頻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無前例的[3]。而且從長期看,降價將依然是政策的主導方向,對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縮減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雖然目前國內制藥企業普遍面臨著種種問題,但從醫藥經濟整體快速增長的大環境來看,發展空間依然廣闊。國內制藥企業要想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需要從觀念和策略上調整自己的思路。
與 制藥 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