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用智能熱量表行業現狀及前景預測
本文導讀:隨著供熱計量改革全面推進,熱量表市場逐步由開發商主導轉變為由供熱單位主導,熱量表的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明顯增強,熱量表的產品成本不再是選購的關鍵因素,質量和性能、計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則成為關鍵因素。智能熱量表行業出現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供熱計量改革拉動了我國智能熱量表市場需求。2000年我國首次制定《熱量表》標準,熱量表市場一直處于開發和培育階段。2010年,國家質檢主管部門介入了我國供熱計量改革,強化了對供熱計量產品的質量監督和管理。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規定,明確了供熱計量改革目標。隨著供熱計量改革全面推進,熱量表市場逐步由開發商主導轉變為由供熱單位主導,熱量表的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明顯增強,熱量表的產品成本不再是選購的關鍵因素,質量和性能、計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則成為關鍵因素。智能熱量表行業出現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關于供熱計量改革的政策匯總
政策 |
內容 |
關于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
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指示,決定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河南等地區開展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 |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的通知 |
十一五期間,新建建筑嚴格實施節能50%的設計標準。供熱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熱表計量收費在各大中城市普遍推行,在小城市試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
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
提出深化供熱體制改革,實行供熱計量收費,并要求推動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1. |
財政部關于印發<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
國家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對北方采暖地區開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進行獎勵。 |
關于進一步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意見 |
從2010年開始,北方采暖地區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積計價收費方式,實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方式。用兩年時間,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并實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十二五’期間北方采暖地區地級以上城市達到節能50%強制性標準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實現按用熱量計價收費 |
關于印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2011年重點工作的通知 |
要求2011年完成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5000萬平方米。北方采暖地區進行節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要安裝分戶供熱計量和溫控裝臵,并實行供熱計量收費 |
關于進一步深入開展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的通知 |
進一步擴大改造規模,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對北方具備改造價值的老舊住宅的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各省(區、市)要至少完成當地具備改造價值的老舊住宅的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面積的35%以上,鼓勵有條件的省(區、市)提高任務完成比例。地級及以上城市達到節能50%強制性標準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項目必須同步實行按用熱量分戶計價收費 |
資料來源:中企顧問網整理
隨著供熱計量改革的推進,我國民用熱量表的銷量呈現快速增長,從2006年的1.89萬只增加到2010年的330萬只,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63%。
預計未來每年熱量表市場規模達到30-40億元
供熱計量改革將繼續推進。從近幾年國家的政策導向來看,節能減排、降低全社會的能源消耗水平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基本政策,供熱計量改革將持續推進。目前我國北方采暖地區130多個地級市,出臺供熱計量收費辦法地級市僅有40余個。2011年6月9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召開會議,明確十二五期間要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4億平方米以上,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北方老舊住宅節能改造任務12億平方米。
既有改造和新增需求保證了熱量表市場需求規模。
(1)既有: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集中供熱面積已達39.8億平方米,其中住宅集中供熱面積為26.4億平方米。根據《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全國家庭平均住房面積達116.4平方米。按此推算,全國集中供暖的住宅熱量表需求量約為2276萬只,總市場規模達到91億元(按每臺400元估算)。按照2012-2015年平均每年改造1億平方米估算,每年為熱量表帶來的市場需求為3.4億元;按2016-2020年每年改造2億平方米推算,每年為熱量表帶來的市場需求為6.8億元。
(2)新建:預計明年行業回暖,新開工面積將保持10%左右的增速。2011年北方15省房屋新開工面積為8.95億平米。按照未來幾年平均每年北方15省房屋新開工面積約9億平米,平均住房面積116.4平米,未來幾年平均每年為熱量表帶來30.9億元的市場規模,保證了熱量表需求的持續增長。
相關行業研究報告請見:《2011-2015年中國熱量表市場深度評估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