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MDI)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本文導讀:2013、2014年全球MDI需求年均增長3-5%,即可按原有行業景氣消化新增產能。1990-2011年全球MDI需求年均增長6.8%。
次貸危機后,2010、2011年全球MDI產能擴張處于低谷,年均增長3.6%;經歷次貸危機的沖擊后,同期需求年均增長8.5%。即使考慮2009年的全球MDI行業開工率降至歷史低點77%,2009-2011年年均產能增速4.5%,但需求增速仍為6.1%。
2012年中國MDI需求增速下滑明顯,但前3季度全球和中國需求分別增長4和3%;而2012年產能增速僅為3.1%。
2、未來全球MDI產能增長少,相對歷史需求增速低
全球MDI產能擴張進入低潮,展望未來,2012-2014年全球MDI產能年均增速僅為4.7%,低于歷史6.9%的平均值。2014年一半的新增供應,以及2015年全部的新增供應,均為2014年下半年投產的煙臺萬華八角項目(60萬噸/年)和BASF重慶(40萬噸/年)項目,但實際投產時點尚需看項目進度情況,尤其是外資項目。扣除上述兩個項目后,2012-2014年的全球MDI產能平均增速3.7%。
雖然歷史上全球曾經規劃建設的MDI產能有121萬噸,但均未得到初步相關批文或者企業本身并未推進,考慮3-4年建設期,最早要在2016年形成供應。
八角和重慶項目投產前的全球MDI產能增加以擴建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八角和重慶項目投產前,2012-2014年全球MDI產能增加的66萬噸中,2012年7月投產的30萬噸裝置是利用原有一、二期預留而建,2013年新增30萬噸來自于單套規模提升,該部分投資少決定邊際運營成本很低,因此新增的供應對企業運營和產量調控壓力小,對行業沖擊小。另外新增6萬噸分別為韓國巴斯夫擴建。
2014年底之前新增產能的階梯式沖擊也在減緩
2012年煙臺萬華寧波、韓國巴斯夫擴產6萬噸均已完成。因此煙臺八角和巴斯夫重慶項目投產前,新增產能僅有煙臺萬華寧波的30萬噸,約占2012年產能的5.2%。
綜上所述,考慮煙臺和重慶項目投產的風險,2013、2014年全球MDI需求年均增長3-5%,即可按原有行業景氣消化新增產能。1990-2011年全球MDI需求年均增長6.8%。2008-2009年受次貸危機影響而年均增速-0.5%。反彈及調整的2010-2012,全球年均需求增速為6.9%。因此參考歷史需求增長情況,上述目標并不難,即2013、2014年全球MDI行業景氣下行的概率極低。
3、中國MDI走向全球化,凈進口下降是供應集中增長的“初衷”
2006年以來中國接替歐美成為全球MDI產能擴張的主力,而2016年前該特點更為突出。而國外MDI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低溫儲運帶來高運輸成本,因此BASF、Bayer在上海投建裝置的目的不僅針對國內潛在的巨大市場,而且也是面向東南亞、南亞、中東、南美等地區蓬勃發展的市場。這與很多化工產品的發展特點不同,也為BASF、BAYER公開宣稱的戰略及上海裝置出口實際情況所證明。2011年煙臺萬華出口的MDI中,東南亞占據1/3,且為高利潤地區;出口歐美主要著眼全球化布局帶來的穩定。
結合國外無產能擴張、裝置集中,而發展中國家需求快速增長卻無裝置的局面,中國MDI行業發展必須站在國際化的角度。
2010-2013年中國MDI產能增長僅有煙臺萬華二期30萬噸及技改的30萬噸。國內產量增速已經從歷史的高速期進入平穩期,2010-2012年均增速在17%。
國內MDI自給率也大幅提升,2011年達到90%后,2012年前11月凈進口僅4.2萬噸,2011年為13.5萬噸。前11月聚合MDI出口略高于進口;由于國內早期氨綸裝置選用日本設備而習慣選用NPU的產品,因此純MDI還存在凈進口。
考慮煙臺八角和重慶MDI裝置調試,2014年實際貢獻量不高。保守假設2012年國內需求零增長,按照煙臺萬華裝置約90%的負荷,考慮凈進口為零,則需要2013年國內MDI需求增長12%,2014年增長13%,絕對量分別為17和20萬噸。若煙臺萬華裝置滿負荷生產,這需要2013、2014年需求分別增長20和13%,絕對量分別為28.5和22.5萬噸。上輪經濟低谷2001-2003年國內MDI需求年均增長13%;2004-2007年經濟繁榮期為32%;2008-2011年需求增速分別為16、19、20和12%。 考慮2012年MDI傳統大類需求中冰箱、紡織領域處于階段性低谷,新應用不斷推廣,因此2013、2014年達到上述增速并不難。而國外沒有新增產能,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歐洲經濟有望見底復蘇,中國制造業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后仍需從中國等國家采購,存在凈出口的可能。因此中企顧問網認為2013-2014年國內MDI行業景氣變差的可能性不大。
相關行業研究報告請見:《2012-2016年中國水性聚氨酯市場深度評估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