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UPS行業概況研究
本文導讀:UPS 最早進入我國是在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作為禮物送給中國政府。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增長緩慢,UPS 市場需求很少,多年來以進口為主。
一、國際
UPS 最早出現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早期只涉及工業市場,到如今大量應用于信息通訊、金融、制造業等各行業領域,已有超過四十年的發展歷史。由最初的旋轉式發電機組升級為目前具有較高智能化程度的靜止式全電子電路,UPS產品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特別是功率器件和自動控制技術的飛速發展而日趨成熟。
目前UPS 的國際市場需求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并體現出如下特征:
(1)應用范圍日趨擴大,覆蓋行業不斷擴充
早期UPS 的使用僅限于工業領域,而在全球邁入信息時代后,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如信息、通信、金融、軍事、國防、醫療衛生、教育、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等,均對電力供應與信息傳輸的不間斷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UPS 應用領域的覆蓋面伴隨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不斷擴大。
(2)強強聯合進一步鞏固市場壟斷格局
2006 年施耐德收購APC,并將其與同在施耐德旗下的MGE 進行整合,成為全球UPS 市場的龍頭;2008 年,伊頓收購了山特電子位于臺灣的母公司飛瑞股份有限公司91%的股權,從而全權擁有了后者旗下的山特、Phoenixtec 兩個UPS 品牌,成為全球第二大UPS 生產商;2010 年,艾默生并購了Chloride GroupPLC,極大提升了艾默生在全球UPS 市場上的地位。施耐德、伊頓、艾默生三大巨頭鼎足而立的局面在短期內很難被打破,其各自強強聯合的舉措也加劇了全球UPS 市場的壟斷格局。
(3)行業發展逐步向新興國家轉移
歐美跨國企業為提升自身競爭力,不斷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生產制造環節,并努力強化對UPS 高端產品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控制。亞太地區的中國大陸、臺灣、韓國、東南亞等地因承接UPS 產業轉移而逐漸成為國際UPS 生產制造中心。UPS 產業轉移的客觀效果是:一方面推動UPS 跨國企業不斷對核心技術進行深層次研發和升級換代,產品線日趨高端化;另一方面,培育本土UPS 制造企業迅速成長,促使其在長期的制造實踐中逐步掌握相關技術,并形成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
(4)整體解決方案推廣為先,產品營銷為次
由于信息產業迅猛發展,數據中心的數據容量也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快速增長。伴隨中大功率UPS 產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數據中心和機房的精細化管理對UPS 整體解決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龐大的數據中心規模、更高的維護成本使得UPS 產品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不間斷供電設備,針對特定行業的全套電源供應與管理解決方案倍受用戶青睞。同時,UPS 的銷售模式也正從“以單一產品銷售”為主轉變成“以全套電源供應與管理解決方案推廣”為主,系統集成商在UPS 市場銷售渠道中的重要性將日益突出。
(5)“綠色、節能、環保”是技術研發核心
可靠性、安全性、數字化、智能化、模塊化、網絡化是UPS 行業關注的技術研發重點和趨勢,其核心即是“綠色、節能、環保”。由于信息設備不斷增多、用電量加劇、機房面積緊張等客觀因素的存在,高效率、低能耗UPS 產品的研發與制造技術倍受關注,綠色數據中心將成為信息化平臺發展的方向。此外,在世界能源格局不穩、國際油價大幅震蕩、全球能源供應緊張的形勢下,節能環保始終會是UPS 技術創新的驅動力。
二、國內
UPS 最早進入我國是在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作為禮物送給中國政府。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增長緩慢,UPS 市場需求很少,多年來以進口為主。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UPS 行業才開始出現明顯的發展。隨后,生產廠家數量增多,但因缺乏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企業很少。除緊跟國際UPS 市場的發展趨勢外,國內UPS 市場還體現出如下特征:
(1)政府大力支持,市場需求迅速增長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2006-2020 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等重要政府文件中,工業化、信息化建設已被確定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核心。UPS 作為眾多行業中確保重要負載用電需求的電力電子裝置,是工業化、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設備,其在不斷加快的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發展進程中將會有較大的潛在市場需求。
近年來,我國在裝備制造、汽車制造、船舶制造、航天航空、精密機床等高端工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時精益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均促使國內工業企業日益重視對昂貴精密儀器和高科技生產設備的電源保護。此外,國內通信運營、金融、政府部門、教育部門、醫療及新興網絡經濟形式(電子商務、網絡游戲、音樂下載、門戶網站等)等對UPS 的應用程度也伴隨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提高。
因此,UPS 產品,特別是中大功率高端產品的市場需求迅速增長。
(2)市場集中度提高
由于行業競爭加劇,技術門檻不斷提高,國內UPS 市場呈現出跨國企業設法保持領導地位和本土廠商全力爭取差異化優勢的對抗格局。一方面,跨國企業在我國投資建廠或并購,設立自身的生產基地,占據中高端市場;另一方面,本土廠商優勝劣汰,有一定技術優勢者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成為跨國企業有力的挑戰者,促使整個UPS 市場的集中度不斷提高。
(3)技術水平快速提升
在UPS 生產制造領域,國內廠商起步較晚,早期因缺乏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大部分只能從事簡單的組裝制造,技術含量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逐步淘汰。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以本公司、科華恒盛、科士達為代表的少數本土UPS 制造企業,在與國際UPS 廠商的競爭或合作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掌握中大功率產品的研發和制造技術,漸漸占據相當的市場份額。
UPS 產品的節能環保性、高效率性、安全性及針對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縱向上看,UPS 技術朝著大功率和模塊化方向發展,國內廠商不斷完善自身產品線,不僅為用戶提供更大功率的UPS 產品,其模塊數量還可根據用戶實際需求靈活調節;從橫向上看,鑒于用戶開始著重關注其所在行業整體的電源保護系統、供電系統、設備投資回報率及投資風險,本土UPS 廠商將繼續沿著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方向發展。
(4)我國承接UPS 產業轉移,國內廠商具備一定優勢
因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環境、豐富的制造經驗、日益增加的人才儲備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國承接UPS 產業轉移的能力日漸增強,目前已成為UPS 產品的世界制造中心,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
國際巨頭與國內廠商在中小功率產品價格上相差不大,而在大功率產品上,國產品牌價格明顯低于國際品牌。國內廠商在加大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力度的同時,逐步邁進高端市場,并努力降低自身運營成本,以價格優勢日漸蠶食著國際巨頭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