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轉基因大豆環境安全性
本文導讀:土壤是農業生產中物質轉化與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在農業生態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評價轉基因作物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意義重大。
1轉基因大豆基因漂移
雖然一直認為由于大豆是白花授粉植物.通過花粉逃逸的基因漂移風險較小。但我國是大豆的起源中心和種質多樣性集中地.野生大豆在我國分布廣泛、種類豐富.是重要的遺傳資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染色體數相同(2n=40),同屬G染色體組,種問雜交沒有生殖隔離。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D00l的外源基因能通過花粉向非轉基因大豆品種和野生大豆逃逸.且雜合率隨間隔距離的增大而減小,Chen等研究結果顯示.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ARS08的外源基因可以漂移至野生大豆.在多風、多傳粉昆蟲的情況下.基因漂移距離會更遠。也有研究發現。在形態上處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之間的半野生大豆.研究者推測可能是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發生基因漸滲的結果。在自然條件下.孟山都轉基因抗草甘膦大豆AG6702RR與野生大豆的雜交率最高可達0.097%。
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另一風險是雜草化.包括抗性作物自身雜草化,以及抗性基因逃逸到雜草上,導致抗性雜草的產生。周軍英等研究表明.轉基因抗草甘磷大豆ARG與其受體大豆n—ARG及我國傳統栽培大豆蘇豆3號相比.在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階段,對溫度、水分及鹽分脅迫的抗性并沒有因為轉基因而得到增強.相反,在某些方面抗性更弱.轉基因抗草甘膦大豆ARG在環境中的競爭性及入侵性不強.雜草化的機率很小…。宋小玲等對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GTS40—3—2在南京地區的雜草化潛力的部分因子進行了研究.得出相似的結論:在適宜季節種植的轉基因大豆的生存競爭能力和繁育能力明顯低于當地常規品種。康嶺生等對高油酸轉基因大豆HOA舯和受體大豆SW80等進行安全檢測.其結果為.高油酸轉基因大豆沒有增強其自身生存能力和繁育能力.也沒有與雜草相競爭的優勢.對農業環境生態安全無影響。并且,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AG5601、呼交03—263、呼交06—698對豆田主要雜草多樣性沒有顯著性影響。但是在北美地區由于大量使用草甘膦.許多雜草進化出了對草甘膦的抗性.農戶已經開始轉而使用其他類型的除草劑來治理雜草舊。
相關市場調研報告請見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13-2018年中國轉基因大豆市場全景調查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2對根際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土壤是農業生產中物質轉化與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在農業生態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評價轉基因作物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意義重大。目前國內外關于此方面的研究較多.但是結論差異較大。有研究者認為.轉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不會向土壤中的微生物發生漂移.或者漂移頻率很低。轉基因大豆影響土壤的途徑主要靠根際分泌物和一些落葉等植物殘體,這些物質進入土壤.與土壤中的微生物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Means等發現在抗草甘膦大豆田中大量噴施草甘膦,導致土壤根際微生物種群發生變化.促迸了大豆田中鐮孢菌和腐霉菌的生長.從而延緩和減少了抗草甘膦大豆苗根部的生長。Northcott與Kremer等研究均發現種植轉基因大豆時的土壤中鐮刀霉菌數目明顯增多150-5q。周琳等研究發現轉雙價抗真菌基因大豆G0431和親本非轉基因大豆黑農35種植后對根部土壤可培養細菌、真菌、放線菌的數量無顯著差異。杜偉等研究發現在南繁條件下.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AG5601對根際土壤微生物數量有一定影響.但變化無規律可循。桂恒等研究表明,與非轉基因大豆對比,轉基因改良大豆品系(富含硫氨基酸)OE08、OE-7、RNAi-3以及17-4、2l-8、57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結構發生明顯變化酬。王爭等人通過三年對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RRS的根系土壤氮素轉化進行研究發現.種植RRS對根際土壤細菌的生長和繁殖都有顯著抑制作用。宋麗娟等發現抗鹽堿轉基因大豆(SRTS)提高了非根際土壤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的多樣性.但SRTS根系分泌物對根AOA的群落多樣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研究也間接說明了轉基因大豆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有比普通大豆更為顯著的影響,這與Dunfield、Vries和Douville等前人研究結果一致。對土壤氨氧化細菌的研究表明.相同生長時期轉/非轉基因大豆對比沒有顯著影響.并且氨氧化細菌隨生長時期呈先增加后減少趨勢。這并不能認為轉基因大豆對生態環境沒有影響.固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還需要長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