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安全形勢的若干分析
http://www.xibaipo.cc 2008-07-17 19:27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石油是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的“血液”和石化工業的基礎原料,又是現代戰爭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物資,直接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在國際范圍更是影響全球政治格局、經濟秩序和軍事活動甚至左右世界局勢的最重要的一種商品。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成為當今
石油是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的“血液”和石化工業的基礎原料,又是現代戰爭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物資,直接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在國際范圍更是影響全球政治格局、經濟秩序和軍事活動甚至左右世界局勢的最重要的一種商品。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成為當今世界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競爭的一個重要內容。正因為如此,確保石油供應安全已成為各國制定和調整對外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重要出發點。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石油這種基礎能源的消費需求不斷上升,保障石油供應已成為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因素。特別是近年來國際石油價格一路飚升并將繼續走高的趨勢,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中國石油安全狀況的關注。在這種背景下,很有必要深入分析、認真審視我國石油安全的基本形勢,為及早制定高瞻遠矚的石油安全戰略和應對策略建立共識。
1 石油安全概念的基本內涵
由于各國情況不同,石油安全概念的內涵不完全相同。對石油進口國來說,指的是能夠長期穩定地以合適的價格取得石油供應,從數量和價格上滿足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
石油安全對于中國并不是一個新問題。由于舊中國石油工業基礎很差,新中國成立時國內消費的石油產品90%以上依賴從蘇聯進口。中蘇關系惡化后,蘇方大大削減供應數量,造成全國性用油緊張。尤其是軍事用油更為困難,直接危及國防安全。后來在國家財力、物力的支持下,大慶石油會戰取得重大突破,1965年實現了當時消費水平下的石油自給,70年代開始還有部分石油出口。
從我國實際情況和國際經驗看,審視石油安全問題,應注重以下幾方面情況的分析。
1)石油資源的安全狀況。石油和天然氣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衡。一個國家有無油氣資源分布及其蘊藏量的多寡,對其石油安全程度具有重大影響。目前,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80%以上分布在中東和美洲(詳見圖1)。
2)石油供應的安全狀況。油氣生產供應能力、供應數量及其滿足國內需求的程度,是衡量石油安全程度的一條重要指標。從生產方面看,涉及到國內油氣的生產能力、實際產量和機動生產能力,石油進口的接轉能力,煉油加工能力和油品供銷能力,在石油供應中斷或嚴重短缺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能力等。從消費方面看,涉及到石油消費規模及其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石油利用效率的標準或規范、石油替代產品的開發生產,節約使用油氣的政策法規,節約型社會的建設等。
3)石油市場的安全狀況。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化,國內石油市場發育與規范的情況對石油供應安全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其中涉及到政府對石油行業的監管機制,石油的資源政策與開發政策,石油市場的基本結構與競爭格局,石油市場對世界石油供需變化的應對能力等。
4)石油儲運的安全狀況。石油和天然氣是易燃易爆物質,石油運輸通道以及石油儲存設施的安全程度,將直接關系石油供應的安全。對進口石油而言,還和進口資源的來源地和運輸通道的安全情況有關。
5)石油價格的安全狀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石油及石油產品的價格是否在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不會危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二是石油價格的形成上,中國作為石油消費大國應有相應的影響力,以維護國家的利益。由于國內已實行原油定價與國際接軌等改革,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及其石油價格形成過程也成為關系石油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2 影響中國石油安全的國內環境
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石油資源問題,這是我國加強石油安全最重要的有利條件。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更為構建新時期國家石油安全體系指明了方向。同時,我國已經形成實力強大、專業配套的石油工業體系,具有在國內外勘探開發油氣資源的能力和經驗,也是有利于石油安全的另一個國內條件。
影響我國石油安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隨著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已經從資本約束轉變為資源約束。而相比于我國13億人口,石油資源相對不足,對石油的長期穩定和安全供應構成威脅。
2)以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為標志,加之城市化率不斷提高,我國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加上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國家和社會對石油風險的承受力相對降低。世界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系數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創造相等的GDP,美國消耗的能源約為日本的2倍,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約為日本的8—18倍。
3)我國石油利用效率較低、浪費嚴重,而目前節約用油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之成品油價格倒掛,客觀上加重了石油供應的負擔。
4)同世界其他石油消費國相比,我國降低石油消費、提高石油安全性的保障體系還不健全,相應法律法規還不完善。
3 影響中國石油安全的國際因素
從利用國際石油資源的角度來看,我國具有一定的有利因素。主要是: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總的來說為我們利用國際石油資源提供了戰略機遇。通過努力,我國有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這對加強我國的石油安全是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同時,總的來說世界石油資源豐富,在可預期的時期內供應仍比較充足,為我國擴大利用國際資源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國與各產油國的外交關系有一定的基礎,互惠互利互補的國際石油合作正在成為分享世界油氣資源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我國利用國際資源。
但是也必須看到,中國利用國際油氣資源也面臨一些重大挑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石油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我國石油安全的國際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進口石油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而這兩個地區也正是地緣政治較量激烈區域,使石油進口的安全風險增大。
2)礦產資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導致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對石油資源的控制程度越來越高。經過上世紀90年代以后的結構調整和國際性重組,美歐形成了“三超”(埃克森美孚、BP、殼牌)和“三強”(雪佛龍、道達爾、康菲)等6大跨國石油公司,它們的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對資源、技術、市場和資金投向的控制能力進一步增強,使國際石油資源的壟斷競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目前實力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中國的石油企業在海外尋找油氣資源將面臨相當大的風險。如果策略運用不當,可能會給利用海外油氣資源增加難度和阻力,進一步升高石油安全的風險。
3)我國進口原油來源地過分集中于中東、運輸通道過分依賴馬六甲海峽,對石油供應安全不利。據統計,2006年我國進口原油14518萬噸,其中從中東地區進口原油6560萬噸,約占進口總量的45.18%(詳見表2)。依據現階段油氣資源預測,2020年前后中東提供的石油占世界石油需求量的比重將不降反升,更多地依賴中東石油將是世界石油進口國難以改變的局面。由于中東地緣政治比較動蕩,突發事件和不穩定因素多,我國進口石油的來源過多地集中在中東會對石油安全增加不確定性。
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其海路運輸必須經過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從非洲進口的石油其運輸也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也就是說,馬六甲海峽是我國近80%進口原油的必經之地。諸如中東及周邊的政治軍事沖突、世界恐怖主義的猖獗、呈上升趨勢的海盜騷擾事件,以及某超級大國對這一海峽的軍事控制等等,都對我國進口原油的海上運輸安全構成風險。未來10—15年內,中東向東亞地區的石油出口量將明顯增加,通過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船只密度將比目前明顯提高,各種突發事件很容易導致這些海峽出現短期的運輸中斷,進而導致出現短期的全球或局部性供應中斷。因此在采取各種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維護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時,開辟新的運輸通道,應是防止發生進口石油海上運輸中斷的又一應急措施。
4 關于石油價格的安全問題
石油是否安全主要體現在供應數量和供應價格兩個方面。在當前世界石油基本態勢是供需大致平衡的情況下,價格風險可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大一些。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攀升,屢創新高(見表3),已引起全球性的通脹壓力。
2008年6月6日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每桶達到138.54美元,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單日升幅。同時,我國從6月20日起,汽柴油零售基準價每噸分別上調1000元,漲幅為四年來之最。《華爾街日報》報道說,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油價可能在7月4日前升至每桶150美元。有人計算,從1998年世界油價一度跌破每桶10美元到現在,10年間約漲了13倍;若從上世紀70年代算起,上漲倍數將近80倍。這些信息,再度警示國人高度重視石油安全。
我國原油價格在幾年前就已經與國際石油市場接軌,基本是隨著國際油價的漲落而調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波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隨著我國石油消費量和原油進口量的增加而擴大。這種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油價上漲將導致進口石油的外匯支出增加、凈出口減少,其影響程度取決于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石油消費總量和對外依賴程度,石油占一次能源比例越大、消費總量越多、對外依賴程度越高,油價上漲的影。向就越嚴重。另一方面,油價上漲會加大以石油為燃料或原料的企業成本以及交通運輸成本,推動物價走高,并會抑制消費增長。第三方面,油價高漲將影響汽車、電力等高能耗產業的生產和消費,促進相關產業加快結構調整、技術改進和產業升級。
從國際經驗和長遠的觀點看,對油價升高各國都會有一個自適應過程。高油價將促使石油進口國走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增強抗價格風險的能力。如上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發生的第二次石油危機,都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然而,石油漲價也使得各國積極采取各種技術和經濟對策以降低石油消費,擴大原油生產,并配合國際外交的積極努力,推進原油進口渠道多元化,從而提高了高油價的承受能力。
對于近幾年國際市場的石油價格變化,也不能僅僅用供求關系、價值關系來判斷,因為國際石油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國際政治與軍事事件以及基金炒作、美元匯率升降等影響。特別是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以來,各種形式的恐怖襲擊事件接二連三,使影響國際油價的因素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石油價格中又多了一種“安全成本”,使國際石油價格漲落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由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消耗石油的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逐漸增加,石油資源總有一天將枯竭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技術進步會降低勘探、采油、儲運、加工的成本,但地質狀況越來越復雜又會增加成本。因此,從總體上看,國際石油價格仍將保持上揚的趨勢。我們要為應對高油價時代的價格風險做好準備。
石油價格的重要性和中國石油安全面臨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應在長時期內實行適度高油價的基本政策。所謂適度,即是在國家經濟和社會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在原油價格問題上,我們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鑒。1961年國家曾將國產原油價格較1958年提高了近一倍,大體相當于國際油價的4倍,并堅持執行了10年。結果不僅增加了石油工業的資金積累和財政上繳,促進了石油生產的快速發展,而且有效地抑制了油氣消費的過度增長。而1971年以后卻調低了油價,而且在世界接連發生兩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上漲十幾倍的情況下仍不適時提高國內油價,結果影響石油勘探開發的資金投入,導致國內原油產量增長緩慢,甚至一度不增反降。直到1981年實行1億噸原油產量包干,允許超產原油按國際市場價格在國內銷售,才又增強了石油工業自我發展能力。
正反經驗表明,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長期實行適度的高油價政策,并保持原油與成品油的合理比價關系,切實建立起能夠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以及環境損失成本的價格體系,符合我國石油資源人均占有量少、石油消費總量大、石油消費效率較低的具體國情,既有利于集聚資金加大石油勘探開發的投入以增加石油生產以保障供應,又有利于利用價格杠桿推進建立節約使用石油資源的市場機制,統籌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這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改革任務,要求政府有關機構和石油石化企業積極探索,以更好地發揮價格的經濟杠桿作用,保障我國石油的供應安全和價格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