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半年空調市場分析及下半年趨勢預測(上)
本文導讀:2008年1月-5月中國空調產量累計達到4658萬臺,同比增長14.1%,而2007年1月-5月中國空調累計產量同比增長達到19.67%,與此相比今年中國空調產量增長已明顯放緩。中怡康的監測數據也表明了這一趨勢,2008年1月-5月空調零售量同比增長10%,與去年同期的同比增長率少了20個
值得關注的是,在5月份之前,中國空調市場還保持高速增長,中華商務網數字顯示,1月份空調行業內銷出貨量同比增幅還高達47%,4月份依然維持在9%。但是到了5月份市場開始急速下降,中怡康的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空調零售量、零售額分別下降了15.50%、12.26%。另從《中國電子報》匯集到的市場情況來看,6月份的空調銷售也不理想,因此可以說,下半年中國空調市場形勢較為嚴峻。
市場特征:遠低行業預估 旺季遲遲未動
進入2008年1月,中國空調市場依然延續了2007年高速增長的態勢。根據中華商務網的數據顯示,2008年1月空調內銷市場的同比增長雖然與2007年12月的54%相比,略有放緩,但也高達47%。到了2月市場出現調整,內銷出貨總量為163.5萬臺,比1月份下降了33%,不過同比增長速度仍然較快,達到34%。
3月份上半個月還表現平平,但15日以后,終端銷售開始回暖,內銷總量達到400.5萬臺,較去年同期增長38%。市場發展到4月,還是保持著行業的本來預期,由于時間越來越接近旺季,按照往年的慣例,這個月應開始啟動旺季,廠家繼續加大各項促銷力度,致使4月空調市場內銷達到411萬臺,同比增長9%。
從1月-4月,中國空調市場完全符合在2007年結束時行業做出的預期。《中國電子報》在與中怡康聯合發布的2007年空調市場年報中便如此預計,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城鎮就業人數會隨之不斷增長,人民收入水平也將實現大幅提升,這些良好的宏觀經濟因素都將帶動中國空調需求量的增加。在報告中還特別提到了,擴大內需、開拓農村市場依然是政府主要推行的方針,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方面城市空調生命期終結和消費升級將帶來更多的更新需求,城鎮家電也已經進入更新換代時期,一、二級市場家電消費升級明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中國政府“家電下鄉”政策將進一步促進農村市場和三、四級城市市場的潛力挖掘,有效地將空調市場需求快速釋放,成為空調市場增長的新引擎。從《中國電子報》掌握的數字來看,廠家大多認為2008年銷售將有30%左右的增長。
但是,市場進入5月份之后,得到了幾乎反向發展的結果。5月,從理論上來說是空調銷售旺季的開始,在此之后直到7月末的銷售對于空調廠商來說都至關重要的。遺憾的是,中華商務網的數據顯示,5月中國空調內銷市場總量為792萬臺,同比增長下降11%;中怡康的數字也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5月中國空調市場呈現量、額同降的態勢,零售量、零售額分別下降了15.50%、12.26%。
中國空調市場的急速調頭同樣也與大的市場環境有關,首先,國家銀根收緊,房地產交易量下降,股市委靡,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了中國家電的市場需求量;其次,5月自然天氣也不利空調銷售,一是普遍降雨天氣涼爽,二是汶川地震災害影響了消費者信心。
中國空調業的傳統旺季因為種種原因已經被“推遲”,而且到目前為止,旺季市場仍未真正啟動。今年市場增長遠遠低于去年年末行業對市場的預估,甚至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危險。
品牌格局:國產寡頭猶強 外資淡季猛增
2007年年末,由于對市場發展的樂觀估計,不少企業制定了2008年的擴產計劃,比如海爾新增合肥生產基地200萬臺的量,格力新增合肥生產基地350萬臺的量,奧克斯新增天津生產基地150萬臺的量。在2007年大好形勢的基礎上,不少空調廠家期望通過2008年的運作來改變行業格局。處于第4名的空調廠家希望能夠躋身三強。同時由于行業對于第4名也尚存很多種說法,因此很多空調廠家也試圖在2008年確立自己第4名的位置。這樣的希望如同行業對市場總量的樂觀預期一樣,再次落空。
根據中怡康1月-5月的累積統計,海爾、格力、美的三大家寡頭地位沒有任何變化,三者總的零售額市場比例高達52%,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是46.9%。從《中國電子報》了解到的情況是,三大寡頭在渠道資源上對其他廠家擠壓嚴重,造成優勢渠道資源不斷涌向三大寡頭,其他品牌渠道推廣難度加大。從中怡康的統計可以看到,除海信科龍兩大品牌加起來的銷售額份額達到8%左右,與三大寡頭差距較小之外,其他意欲爭奪第4名的空調品牌市場份額最多在5%左右,幾乎沒有增長,有些甚至出現較為明顯的下滑。
外資品牌陣營中,松下、三菱電機、大金依然業內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大金增長十分迅猛,根據中怡康的數據可以看到,2008年5月大金零售量和零售額市場份額分別為1.3%和2.4%,2007年5月對應的數字分別是1%和1.9%。而且在今年1月,大金對應的數字甚至達到2.7%和4.4%。三菱電機延續了2007年年末的增長態勢,今年2月份的零售額市場份額曾高達7.5%,不過也未超越2007年9月的7.8%。
松下則一路表現平穩,年初曾被三菱電機壓在下面,但是5月份松下以3.22%的零售量超過三菱電機位列外資第一,三菱電機以3.07%的零售量列第二位。當月三菱電機在中小型城市中零售量環比分別下降了1.10和1.07個百分點,同樣也是受到了大市場環境的不利影響。日立表現也十分平穩,市場份額幾無影響。
從外資品牌的增長曲線可以看到,淡季表現反而突出,比如三菱電機、大金等,這與其普遍的高端政策有關,在淡季購買空調的消費者大多是高端群體且消費理性。外資品牌的穩定表現為國產品牌敲響了警鐘。
產品及價格:高端偏移 均價走低
伴隨著城市消費的升級,中國空調市場銷售的產品結構逐漸向高端偏移,根據中怡康2008年1月-5月的累計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柜式冷暖比例由32.9%提升到34.1%,柜式單冷由2.1%下降到1.7%,掛式冷暖比例由57.3%降到57.1%,掛式單冷比例由7.7%降為7.0%。可以看到柜式冷暖是唯一上升的產品類型。
從分制冷量的比較中也可看到高端偏移的跡象:同樣是來自中怡康的數據,今年1月-5月與去年同期相比,2匹及以上掛式空調比例由3.0%增加到3.4%,小2匹掛式空調比例由 7.3%增加到7.6%,1匹半掛式空調比例由31.6%增加到35.0%,而小1匹半及以下制冷量的掛式空調比例都出現了下降;柜機也出現了同樣的產品發展趨勢,2匹半及以下制冷量的柜式空調比例都出現了下降,而之上制冷量的柜式空調比例則表現出了增長態勢,其中3匹柜式空調比例由去年 42.7%增加到46.0%,增長十分明顯。
整體產品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空調廠家也開始逐漸提升同類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加大了向高端偏移的產品發展趨勢,也帶動了不同產品類型價格的上漲,這種情況2007年已經有所反映。從中怡康的監測情況來看,今年1月各產品類型的空調價格確實都在高位運行,以柜式單冷為例,1月份的均價為5890元/臺,而2007年這一產品的均價僅為5105元/臺,價格上漲了13%。據《中國電子報》的觀察了解,1月和3月廠家分別在價格上有兩次上調。漲價的主要理由就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同時產品附加值有所提高。
但是,這種價格上漲趨勢并沒有延續下去,2月-5月柜式單冷空調的價格一路下跌,到5月已經變成4960元/臺,比2007年的均價還要低。柜式冷暖的價格也由1月的6090元/臺變成5月的5950元/臺,掛式冷暖價格也由1月的2754元/臺變成5月的2593元/臺,掛式單冷價格由1月的2295元/臺下降5月的1933元/臺。
空調價格的普遍下降有兩大原因:第一,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減少、美國次貸危機、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宏觀因素影響,空調出口增速下滑,給內銷帶來較大壓力;第二,空調行業內的寡頭競爭加劇,二線品牌受擠壓程度加劇。這兩大壓力都促使空調廠家舉起了降價大刀。
未來:年內形勢嚴峻
從1月-5月的情況來看,中國空調市場的銷售現狀并沒有達到預期,價格也未與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保持一致,空調廠家在銷量和利潤上均面臨較大壓力。另從整個6月份的表現來看,天氣依舊是暴雨連連,因此空調旺季銷售至今未能真正啟動,先前形成的高庫存仍未有消化的跡象。
中華商務網的數據顯示,從去年11月份開始到現在中國空調市場的工業庫存均在1000萬臺以上,今年2月份就已經達到1162.88萬臺。中華商務網數據顯示,5月份的工業庫存達到1075萬臺。
另從天氣預報獲悉,未來7月份的天氣仍將以雷雨為主,這就預示著空調銷售旺季還沒有正式啟動就要面臨結束的命運。往年7月31日便已經結束了當年的冷凍年度運行,空調廠家開始運作下一冷凍年度,比如制定經銷商政策、召開經銷商大會等。留給空調市場的機會已不多。
除此之外,空調廠家還要面臨能效升級的嚴峻考驗。在國家大力提倡節能減排的背景下,國家有關部門將于明年提高空調能效國家標準的事情幾乎已是板上釘釘。新的空調能效國家標準的入門等級很可能從原來的五級提高到三級甚至二級,能效標準達不到三級或二級的空調將面臨退市的危險,而到2009年,國內空調中大約有80%的庫存空調的能效等級都在三級以下,整個行業存在著非常大的庫存消化壓力。各大空調品牌必須用包括降價在內的各種手段跑贏這場“生死大戰”。
2008年中國空調市場發展形勢嚴峻,空調廠家能否順利度過今年將決定著以后的發展。
柜式空調分制冷量零售額變化趨勢
掛式空調分制冷量零售額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