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巴西鋼鐵業的競爭力研究
本文導讀:巴西鋼鐵業的改革及其競爭力的變化,巴西鋼鐵業競爭力的國際比較,巴西國內鋼材需求量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未來4—5年內,巴西國內的鋼材人均消費需求量將從目前的100多千克增至200多千克。這將刺激巴西鋼鐵產量的持續增長。
巴西鋼鐵業的改革始于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巴西鋼鐵業正處在擴大鋼鐵產能的發展階段。1970年巴西的鋼產量為540萬噸,占世界鋼鐵總量的0.9%,世界排名第18位。到1980年,巴西的鋼產量提高到1530萬噸,占世界鋼產量的2.1%。70年代,巴西鋼鐵業加大了引資規模。盡管外國投資大量涌入,但國有企業在巴西鋼鐵工業中的作用在70年代達到頂峰,僅國家控股的巴西賽得公司(Siderbras)就占巴西鋼鐵業總投資的75%。而私人公司只占少量投資,主要是蓋爾道集團(Gerdau)和危拉雷斯集團(Villares),它們分別生產和經營碳鋼棒材及其他特殊鋼材。
20世紀80年代,由于國內需求疲軟,巴西鋼鐵業開始轉向國際市場,巴西開始向鋼鐵凈出口國轉變。80年代巴西鋼年消費量在800萬—1200萬噸之間,而1983年最蕭條時,國內需求下滑至760萬噸。巴西鋼鐵業開始尋求增加出口。除了生產板坯的圖巴朗冶金公司服務國內市場外,其余的鋼鐵企業均轉向出口。1984年,巴西成為世界第4大鋼鐵凈出口國,僅次于日本、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但巴西出口的鋼鐵產品主要是低附加值半成品,而發達國家占據了國際高附加值成品鋼材市場。
1990年,巴西開始實施鋼鐵工業私有化改革。首先對小型鋼鐵公司實施私有化改革;然后對米納斯吉拉斯黑色冶金公司(Usiminas)、國家黑色冶金公司(CSN)等大型鋼鐵公司實施私有化。小公司私有化的重要結果是增加了蓋爾道集團對碳鋼市場的控制。蓋爾道集團通過收購幾家小型鋼公司的股份,鞏固了其在特殊鋼材制品市場的地位。而大型鋼公司私有化后,卻出現了極其復雜和不穩定的所有制結構,如Previ基金、巴西布拉德斯科銀行(Bradesco)、淡水河谷礦業公司(CVRD)等都是幾家大型鋼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它們往往同時持有幾家鋼廠股份,國家黑色冶金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礦業公司還出現交叉控股局面,一旦出現拋售股份的行為,就會引起大型企業的動蕩。這主要與巴西私有化的方式有關,巴西是唯一采用拍賣方式實施鋼鐵企業私有化的國家,而世界其他國家往往則采用招標或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
私有化對巴西鋼鐵業影響很大,主要表現為投資水平的恢復、產品結構合理化和生產率的提高。巴西鋼工業曾經歷了兩個投資繁榮期:第一次出現在1974—1983年,這是由于國有企業的建立和擴張形成的,這個時期的年平均投資達到20億美元以上;然而在1984—1993年間,年平均投資一度下降至4.76億美元;第二個投資繁榮期是1994—1998年,年平均投資達到14.6億美元。這個時期的投資目標發生了改變,即從初級生產轉向提高生產率的全連鑄以及增加產品附加值的軋鋼和鍍層生產線。整個90年代有48%的投資在軋制領域,擴展了產品結構。這意味著,巴西鋼鐵業正在經歷質變的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巴西鋼鐵業的生產率明顯增加,這主要是由于全連鑄技術的推廣和新型私有管理模式的引入。巴西90年代的粗鋼產量達到2500萬噸,雇員由1990年的13.2萬人縮減到1998年的6.3萬人;每年的人均產鋼由158噸提高到423噸。
2002年以來,巴西進入了第三個投資繁榮期。在這個階段,巴西鋼鐵業的發展出現了3個特點:(1)產品結構的擴展。在鍍鋅鋼、扁平鋼、特殊鋼等企業引入新的生產線,產品結構日漸豐富,且出口鋼產品的附加值較高;(2)鋼鐵業重組提高了產業集中度;(3)從最初的吸引外資轉向國際化經營。這一切都表明,巴西鋼鐵業的競爭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見表1)。
二、巴西鋼鐵業競爭力的國際比較
(一)產能、需求和出口能力的國際比較
2007年巴西成為世界第9大鋼鐵生產國,其鋼產量占世界鋼產量的比重為2.5%;巴西是新興發展中大國之一,由于近年來經濟持續向好,國內鋼材需求量迅速增長,鋼材人均消費需求量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了巴西鋼鐵產量的增長;2005年巴西已經成為世界第4大鋼鐵凈出口國,每年出口鋼材和半成品(主要是板坯)約1000萬噸(見圖1)。
1.產能
巴西鋼鐵工業有較好的基礎,裝備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2006年以來,巴西鋼鐵產能逐漸擴大。2006—2007年,巴西鋼鐵總產量增加了9.3%(見圖2)。其中,圖巴朗黑色冶金公司(CST)年均增產了250萬噸,蓋爾道公司年均增產150萬噸,國家黑色冶金公司年均增產扁平材450萬噸,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巴西公司年均增產500萬噸,米納斯吉拉斯公司年均增產600萬噸。2007年,巴西鐵產量占全球總量的19%,居世界第一位;鋼產量占2.5%,居世界第9位(見表2)。根據巴西鋼鐵協會的預測,2008年巴西粗鋼產量將達3760萬噸,增長10.8%。
2007年,巴西政府在其“加速經濟增長計劃”中提出了巴西鋼鐵業發展規劃,在2008—2012年期間,巴西鋼鐵業計劃投入289億美元,使年產鋼量提高到6600萬噸。到2013年,巴西將成為世界上第4大產鋼國,僅次于中國、日本和美國。此外,為鼓勵出口,將巴西鋼鐵產品工業稅從5%降至零,從而增強了巴西鋼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需求
產能的擴大必須要由需求來推動。眾所周知,由于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經濟迅猛發展,自2002年以來,國際市場上對鋼鐵原料及半成品的需求急劇增長。不僅如此,巴西鋼鐵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巴西國內的鋼鐵需求也很旺盛(見圖1和圖3)。2007年巴西國內鋼鐵需求增長了8%左右。其中,成品板材銷售量從2006年的1030萬噸增至1210萬噸,同比增長17.3%。這主要是因為以汽車、造船和建筑業為主的下游產業的擴張拉動了巴西國內的鋼鐵需求。其中,汽車制造業是巴西國內最大的板材消費者,2007年巴西汽車產量同比增幅達10%以上。這刺激了巴西高附加值鋼材如冷軋卷和熱浸鍍鋅板的需求增長。2007年,巴西政府決定擴大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as)的船運能力,其第一階段的擴張計劃將在未來4年中消費中厚板40萬噸,因此自2007年以來,巴西國內中厚板的需求呈現強勁增長態勢。除了板材產品之外,巴西國內長材銷售量也明顯增加,2007年長材銷售量同比增長了16.8%。
根據巴西鋼鐵協會的預測,巴西國內鋼材需求量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未來4—5年內,巴西國內的鋼材人均消費需求量將從目前的100多千克增至200多千克。這將刺激巴西鋼鐵產量的持續增長。
目前,巴西鋼鐵公司正在紛紛實施大規模擴產計劃。巴西國家黑色冶金公司的兩家年產能450萬噸的板坯廠預計分別在2010年和2011年投產,該公司還計劃新建第3家板坯廠,投產后年產能將達300萬噸;蒂森·克魯伯公司計劃提高巴西板坯廠產能,2009年3月投產后,年產能將增加500萬噸。安賽樂(Arcelor)巴西公司也在著手進行熱軋和鍍鋅產能的擴建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分別增加200萬噸和25萬噸的熱軋和鍍鋅年產能。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 Mittal)公司也在巴西實施大規模擴產計劃,計劃將巴西圖巴朗鋼廠(Tubarao)的年產能從500萬噸提高至750萬噸,該項目于2008年初開工建設,2010年竣工。
3.出口
巴西是世界第4大鋼鐵產品出口國(見表3),其鋼鐵產品的41%用于出口,每年出口鋼材和半成品(尤其是板坯)約1000萬噸(見表4)。2006年,鋼鐵和冶金業的出口額占巴西出口總額的11%,為巴西社會創造了45萬個直接就業崗位和200萬個間接就業崗位。
2007年,雖然產量提升了,但由于國內需求旺盛,為了優先滿足內需,巴西減少了鋼鐵產品的出口量。其中,板材出口量為290萬噸,同比減少了23.6%;板坯出口量降至360萬噸,降幅為2.2%;小方坯和大方坯的出口量大幅減少了26.9%。
(二)產業集中度的國際比較
所謂產業集中度,是指在某一行業生產某產品,產量排名前幾位企業的產量之和與該行業總產量之比。它表明在產品市場上的地位高低和對市場支配能力的強弱。按照產業集中度的高低,可將產業的市場結構劃分為4類:產業集中度大于等于70%的是寡頭壟斷型市場;大于等于40%的是集中競爭型市場;大于等于20%的是低集中競爭型市場;小于20%的是分散競爭型市場。實踐證明,鋼鐵產業只有在寡頭壟斷的市場環境中才能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根據2007年世界各主要鋼鐵生產國產能排名前3位的鋼鐵生產企業的數據計算出產業集中度:巴西的鋼鐵產業集中度在世界排名第1,為94.4%(見表5)。這說明,巴西鋼鐵行業進一步提高產能的潛力較大,具有較強的行業控制力和全球競爭力。相比之下,中國鋼鐵業的產業集中度則太低,僅為15.2%。
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近年來,以印度米塔爾(Mittal)鋼鐵公司為代表的世界大型鋼鐵企業通過全球整合,與同行業企業或與上下游行業企業結成戰略聯盟,以提高行業集中度、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業鏈控制力(即與上游資源供應商討價還價能力甚至是定價能力)、行業控制力和全球競爭力。
巴西是鋼鐵上游資源豐富的國家,近年來大量外國鋼鐵企業紛紛在巴西投資建廠。例如,2007年,中國寶鋼和巴西淡水河谷礦業公司合資成立了寶鋼—維多利亞鋼鐵公司,計劃于2009年上半年開工,2011年底建成投產;日本新日鐵公司(Nippon)斥資84億美元用于巴西投資建廠計劃,包括在旗下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冶金聯合公司新建2座大型高爐,雙方還計劃合資經營汽車板廠,使汽車板年產能增至90萬噸;日本住友金屬工業公司(Sumitomo Metal Mining Co.)也透露將與法國瓦盧雷克集團(Vallourec)攜手合作,在巴西建立1家合資管材公司,預計粗鋼年產能為100萬噸。這意味著未來巴西鋼鐵業的產業集中度還將進一步提高。
(三)成本的比較
巴西擁有豐富且高品質的鋼鐵生產的上游資源,其鐵儲量居世界前列,已探明鐵礦砂儲量為650億噸,其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2位;鈾礦、鋁礬土和錳礦儲量居世界第3位。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和鎳礦(見表6)。因此,巴西生產的鋼鐵產品具有他國不可比擬的低成本優勢,其中鐵礦石和板坯最具國際競爭力。根據巴西鋼鐵協會的數據,巴西生產的每噸板坯的成本只需200—240美元,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成本(300—350美元)低60—150美元。這種成本優勢使巴西能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保持其競爭力。
由于原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巴西鋼鐵企業每噸鋼鐵的運營總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低94美元(見表7和表8)。相比之下,中國由于海運費、能源及其他原材料、工人工資以及匯率上漲等綜合因素,鋼鐵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已經逐步失去了在國際市場上的低成本競爭優勢。
根據全球最具權威的鋼鐵市場和企業調查分析機構——世界鋼鐵動態協會(WSD)的數據,2007年8月由巴西運往中國的鐵礦石運費同比增長了76%,達到每噸62.9美元;由澳大利亞運往寶山港的鐵礦石運費同比增長了77.7%,達到每噸22.7美元。2007年上半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的綜合平均到岸價為每噸74.64美元,同比上漲21.54%,僅此一項就使全行業的生產成本增加了188.94億元。2007年前8個月,中國平均每噸粗鋼生產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110美元,熱軋板材的平均生產成本由2006年的每噸370美元上升到480美元,遠遠高于2007年初全球熱軋板材平均成本440美元,喪失了原有的成本競爭優勢。
(四)鋼鐵企業盈利能力的國際比較
一國鋼鐵行業競爭力的基礎是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最具盈利能力的鋼鐵企業通常大都集中在鐵礦石和煤礦儲量豐富的地區。可見,確保利潤的關鍵是通過高級縱向一體化,即與上游原料產業聯合,提高資源獲取能力;與下游生產與加工工廠聯合,拓展出口市場,從而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
根據著名研究機構:Integer Research發布的針對全球領先的55家鋼鐵生產商的最新報告《2007年鋼鐵經濟透視》,排在盈利能力最強前10位的鋼鐵生產商幾乎都是俄羅斯、巴西和印度鋼鐵生產商,他們由于能夠以較低成本生產鋼材和鋼鐵半成品,盈利能力最強;而中國鋼鐵生產商的盈利能力則受到原料成本高漲的影響。
報告指出,由于2004年以來鐵礦石、焦炭和廢鋼的價格急劇上漲,鋼鐵公司不可能像以往那樣以適中且穩定的價格購買到這些原料。鋼鐵生產商對上游一體化進行投資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只有這樣,鋼鐵生產商才能保證長期獲得廉價的原材料。因此,為了抑制生產成本的上升,保障企業利潤空間,鋼鐵行業出現了一系列鐵礦石和焦炭拓展項目,其中3家全球領先的鐵礦石生產商——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力拓礦業集團(Rio Tinto)和巴西淡水河谷礦業公司在這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
而俄羅斯鋼鐵生產商則是通過收購海外下游部門進軍重要的出口市場(歐洲和北美地區),以確保和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謝韋爾(SeverStal)、耶弗拉茲(EVRAZ)和新利佩茨克(NLMK)等4家俄羅斯鋼鐵生產商就是遵循這個模式,它們在經營利潤率方面都處于前10位。其中,新利佩茨克鋼鐵公司凈利潤率高達31%。
(五)鋼鐵企業競爭力的國際比較
與全球鋼鐵產量排名不同,全球鋼鐵廠競爭力排名是考察鋼鐵企業的擴張產能、利用技術的能力,以及應對所在地風險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2007年世界鋼鐵動態在評估世界鋼鐵企業競爭力時,除了考察上述3方面的能力之外,又增加了3個新的評估項目:即企業規模、企業是否在高速成長的市場區域、企業在成熟市場中的控制力。總的來說,具有以下特點的企業得到的評估值較高:(1)采取積極的經營管理策略;(2)具有擴張產能的潛力;(3)產業鏈的整合。
根據世界鋼鐵動態協會發布的2007年世界鋼鐵企業競爭力排名,俄羅斯的鋼鐵巨頭謝韋爾鋼廠躍居第1位(2006年排名第4),其平均權重值最高為793;韓國的浦項制鐵(POSCO)排名第2;剛剛合并完成的安賽樂—米塔爾鋼鐵公司(Arcelor Mitta)排名第3(2006年安賽樂和米塔爾重組前,競爭力分別排第13和第6名);而寶鋼從2006年的第3位降到了第4位;巴西的蓋爾道鋼鐵公司排名第8,巴西國營鋼鐵公司排名第10(見表9)。
總體而言,日本、美國等鋼鐵發達國家以及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競爭力排名均有所提升。這主要是由于經濟的持續景氣致使當地市場需求增長較快,企業盈利能力增強;而中國鋼鐵企業的競爭力排名均有所下降(除鞍本鋼鐵集團外)。這與中國鋼鐵企業產能過剩和產業集中度下降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