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主產縣迎來發展新機遇
http://www.xibaipo.cc 2008-12-26 20:21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中共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農村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
中共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農村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其實,這并不是新提法,改革開放30年來,黨中央一貫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抓糧不放松,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得到基本保障,為我國經濟社會穩定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總體形勢是好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產品供給日益豐富。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因素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日益突出,我國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到2020年,要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必須要站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度重新加以規劃。如果政策上思路上沒有大的突破,將難以走出目前窘境,更難以完成2020年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讓人眼前一亮。專家的評價是,這個決定思路有新概括,理論有新創新,措施有新突破,政策有新招數,農民有新實惠。這些“新”實際正是我黨領導我國經濟發展實現的一次大創新。10個中央一號文件積累到今天,30年改革開放綜合國力積累到今天,全黨在發展經濟中對農業基礎地位認識積累到今天,黨中央在提出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中,將健全農村經濟體制,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放在第一位。而令人鼓舞的是,一個新的政策體系浮出水面,它將成為完成這一世紀目標的最有力保障。那就是,國家給產糧大縣“投錢”、“放權”。
糧食發展體制機制的創新迫在眉睫
什么樣的縣是產糧大縣?按照2005年4月財政部下達的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獎勵辦法的規定:糧食商品量、糧食產量、糧食播種面積作為獎勵因素,三個因素所占權重分別為50%、25%、25%。獎勵入圍條件是以縣為單位,5年平均糧食產量大于4億斤,且糧食商品量大于1000萬斤。對達不到上述條件,但對區域內的糧食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對糧食供求產生重大影響的縣,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也可納入產糧大縣獎勵范圍。
吉林榆樹、河南滑縣、山東桓臺,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市)的典型代表。在幾十年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在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上四個臺階的奮斗中,糧食大縣功不可沒。但幾十年里,不完善的體制機制使糧食大縣的發展左右為難。曾幾何時,他們彷徨,糧食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豐收意味著減收,糧食大縣意味著財政窮縣。河南第一產糧大縣滑縣今年預計總產高達29億斤,但如果以國際糧價為基準計算,滑縣29億斤糧食相當于“減收”25億元。25億元若計算為財政收入,滑縣將達到沿海一些較發達縣市水平;若折合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于人均增收2080元,將由全國平均水平以下躍居上游。全縣人均財政支出606.4元,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1.1%。如果要達到全省的公共財政服務水平,需要補助10.8億元;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需要補助21.5億元。以前,糧食產區是“吃飯財政”,現在靠財政轉移支付,變成了“要飯財政”。去年全縣財政收入2.04億元,僅教師工資一項就要3個億。“工農產品剪刀差”加上“國內外糧價剪刀差”,兩把“剪刀”剪斷了“政府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2007年,河南省70個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縣的糧食產量占全省糧食總產的81%,但財政收入只占全省財政收入的19.1%;糧食產量在10億斤以上的52個縣市人均財政支出水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保糧食增長客觀上也使產糧大縣失去了一些發展機遇。河南省GDP前15位的縣,其平均耕地面積占區域面積的35%,而滑縣高達72%。長期以來經濟數據排名靠的是GDP和財政收入,“糧價剪刀差”實際上也剪掉了干部的成績。雖然2005年后糧食大縣享受國家產糧大縣補助,但獎補資金主要用于鄉村兩級辦公經濟、發展農村教育和發放干部教師工資方面,靠目前的財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基本不可能。滑縣農業局局長王典讓告訴記者:“通過中低產田改造和增加水利設施等,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大有潛力。全縣有近100萬畝中低產田,去年改造了1.2萬畝,單產由300公斤提高到623公斤。現在的問題是,每個農業項目都需要縣里配套,縣財政根本拿不出這么多的配套資金,有時只好放棄。我們基層是‘不要項目難發展,要了項目更作難’啊!”
他們要求改革創新。要求從價格機制上創新,逐步地將糧價與國際接軌,最終由市場形成價格;要求從補貼機制上創新,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產區的補貼力度,形成“農民種糧食,財政買安全”的機制;要求加大種糧補貼,建立對糧食調出財政獎勵補償機制,即對糧食生產大縣按糧食調出量進行獎勵或補貼。河南產糧大縣商水縣年產出20億斤糧食,國家的獎勵去年是3000萬元,相當于產1斤糧食國家補0.015元。他們認為,如果1斤補1.00元,加上現有的財政收入,就能達到全國縣級財政的平均水平,能夠使糧食產區安心抓糧。
新政策體系抓住了縣級能力建設這個牛鼻子
過去,農業大縣總結糧食生產發展的經驗是,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三靠”的核心實際是投入,投入的核心實際是政策。我們過去一直在說“政策不變”,但實際上政策年年在調整。遺憾的是,年年“增加投入”,并沒有解決糧食大縣發展的問題。因此,政策要發揮根本性的作用。我們在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讀到了這樣的信號:“加強和改善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調控和引導,調整不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而有關投入的政策全面被“制度”代替。制度是法律的前身。首先是,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建設項目,逐步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其次是,健全農業補貼制度,擴大范圍,提高標準,完善辦法,特別要支持增糧增收,逐年較大幅度增加農民種糧補貼,完善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第三是,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價格保護辦法。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健全農業補貼制度、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三大制度的建立,將對我國糧食安全起到里程碑的作用,無疑將成為糧食大縣經濟發展歷史性的新起點。
而對農業大縣“放權”是一個更深刻的突破性改革,新政策體系抓住了縣級能力建設這個牛鼻子。“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加對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和實力;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改革范圍。有條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這就意味著,農業大縣可以得到國家和省兩級財政的扶持,如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安排公益性建設項目,逐步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省轄縣將也會得到省級財政這樣的扶持政策。最重要的是,通過“放權直管”改革,農業大縣可以在中央政府、省級政府的調控和統籌下,全心全意發展農業生產,并聚精會神地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穩定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他們不再與經濟發達地區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政績考評和GDP競賽,他們建設的秀美山川和豐滿糧倉不再用傳統的價值觀、政績觀衡量。
發展農業生產,工程、項目是最有效的組織方式,是一種重要的調控手段。30年來,我國通過實施了大量的農業發展促進工程和項目,通過科技與管理方式的創新形成軟能力。今后國家的農業工程項目,主題更加突出: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決定》要求,各地區都要明確和落實糧食發展目標,強化扶持政策,落實儲備任務,分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要抓緊實施糧食戰略工程,推進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建設,加快落實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決定》要求,“以縣為單位集中投入、整體開發,今年起組織實施。”國家將把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向主產區傾斜,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加大對產糧大縣財政獎勵和糧食產業建設項目扶持力度,加快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財力增強相協調,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地方抓糧的積極性。完善糧食風險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產區資金配套。
誰都可以成為對糧食安全有貢獻的產糧大縣
天降大任于“大縣”!發展的痛苦換來了發展的能力。《決定》指出,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要加強產糧大縣建設,確保區域內糧田面積不減少、糧食自給水平不下降。強化主要農產品生產大縣財政獎勵政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稅收支持政策。要求“縣(市)黨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把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耕地保護、環境治理、和諧穩定作為考核地方特別是縣(市)領導班子績效的重要內容。”山東連續3年獎勵種糧大縣,全省已有8個縣像桓臺那樣整建制實現小麥平均單產過千斤。河南不再用過去的政績觀考核產糧大縣,滑縣發展糧食生產的經驗現在是新三靠,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責任。
大縣責任重,大省行動快。河北省委七屆四次會議決定從2009年起,逐步對未納入擴權縣(市)范圍的62個產糧大縣(市)實行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將中央財政核定的河北省79個產糧大縣(市、區)全部實行省管縣改革。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加對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要以糧食生產大縣為重點,以縣為單位集中投入,整體開發,著力建設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到2012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達到600億斤的目標。從2005年起,河南確定24個產糧大縣為糧食核心產區,依托農業綜合開發平臺,整合支農資金,3年將299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去年核心產區糧食增量占到全省增量的80%,為實現1000億斤產量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糧食生產核心區有了新的標準,項目區內灌溉保證率將不低于75%,排澇和防洪標準將不低于10年~20年一遇,良種覆蓋率將達到100%。湖北省從2004年起依托專業大縣,建成了一批大板塊基地。5年來各類資金投入累計達80多億元。從去年開始,湖北又啟動了種養大縣項目,重點建設46個糧食大縣、20個棉花大縣、20個油菜大縣、14個蔬菜大縣、10個茶葉大縣、30個畜牧大縣和26個水產大縣。爭取5年~10年建成“一縣一品”格局,為現代農業奠定基礎。
甘肅有個縣叫通渭,在定西和天水之間,國家級貧困縣。這個縣20年前吃糧靠返銷,是典型的“主銷區”。1960年,通渭分別虛報糧食產量和征購糧各1億斤,實際上人均年口糧只有20斤,導致大饑荒鬧出人命。1972年,周恩來總理聽取甘肅省委匯報通渭的貧困狀況時,立即從全國各地調撥糧食和軍大衣,救濟通渭。改革開放后,通渭的糧食生產翻開了新的一頁。從1981年通渭吃返銷糧5000萬斤開始遞減到1988年不再吃返銷糧,到2002年,通渭糧食外銷超過5000萬斤,糧食商品率16.3%。2007年,在經歷60年不遇的大旱后,通渭推廣的旱作全膜覆蓋玉米1.48萬畝,畝產達到1250斤,僅此一項實現農業產值近2000萬元。就是在這一年,通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80元,全縣絕對貧困人口下降到了4.3%。今年,全縣玉米種植增加了10倍,達到14.3萬畝。預計2010年后,通渭全膜覆蓋玉米將發展到50萬畝,產量達到5億斤,糧食商品率80%。30年來,通渭縣的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毫不放松糧食生產。如今,年輕一代農民都知道,“荒什么也不能荒莊稼,種什么也不能不種糧食”。目前,通渭的糧食商品率接近25%,雖然至今也算不上省里的“主產區”,但從返銷到外銷,通渭人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糧食安全狀況,更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通渭靠啥?靠政策,靠科技,更靠責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縣縣有責。如果沒有為國分憂的責任感,不僅通渭今天可能還需要別人養活,國家年年表彰的那些“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也不會把大旗扛到今天。從這個意義上講,通渭的貢獻與榆樹、滑縣、桓臺可以同日而語。面對日益完善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面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無論你地處平原還是山區,無論你腳下是黑土還是紅壤,誰都可以成為對糧食安全有貢獻的“產糧大縣”。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讓人眼前一亮。專家的評價是,這個決定思路有新概括,理論有新創新,措施有新突破,政策有新招數,農民有新實惠。這些“新”實際正是我黨領導我國經濟發展實現的一次大創新。10個中央一號文件積累到今天,30年改革開放綜合國力積累到今天,全黨在發展經濟中對農業基礎地位認識積累到今天,黨中央在提出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中,將健全農村經濟體制,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放在第一位。而令人鼓舞的是,一個新的政策體系浮出水面,它將成為完成這一世紀目標的最有力保障。那就是,國家給產糧大縣“投錢”、“放權”。
糧食發展體制機制的創新迫在眉睫
什么樣的縣是產糧大縣?按照2005年4月財政部下達的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獎勵辦法的規定:糧食商品量、糧食產量、糧食播種面積作為獎勵因素,三個因素所占權重分別為50%、25%、25%。獎勵入圍條件是以縣為單位,5年平均糧食產量大于4億斤,且糧食商品量大于1000萬斤。對達不到上述條件,但對區域內的糧食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對糧食供求產生重大影響的縣,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也可納入產糧大縣獎勵范圍。
吉林榆樹、河南滑縣、山東桓臺,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市)的典型代表。在幾十年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在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上四個臺階的奮斗中,糧食大縣功不可沒。但幾十年里,不完善的體制機制使糧食大縣的發展左右為難。曾幾何時,他們彷徨,糧食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豐收意味著減收,糧食大縣意味著財政窮縣。河南第一產糧大縣滑縣今年預計總產高達29億斤,但如果以國際糧價為基準計算,滑縣29億斤糧食相當于“減收”25億元。25億元若計算為財政收入,滑縣將達到沿海一些較發達縣市水平;若折合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于人均增收2080元,將由全國平均水平以下躍居上游。全縣人均財政支出606.4元,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1.1%。如果要達到全省的公共財政服務水平,需要補助10.8億元;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需要補助21.5億元。以前,糧食產區是“吃飯財政”,現在靠財政轉移支付,變成了“要飯財政”。去年全縣財政收入2.04億元,僅教師工資一項就要3個億。“工農產品剪刀差”加上“國內外糧價剪刀差”,兩把“剪刀”剪斷了“政府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2007年,河南省70個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縣的糧食產量占全省糧食總產的81%,但財政收入只占全省財政收入的19.1%;糧食產量在10億斤以上的52個縣市人均財政支出水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保糧食增長客觀上也使產糧大縣失去了一些發展機遇。河南省GDP前15位的縣,其平均耕地面積占區域面積的35%,而滑縣高達72%。長期以來經濟數據排名靠的是GDP和財政收入,“糧價剪刀差”實際上也剪掉了干部的成績。雖然2005年后糧食大縣享受國家產糧大縣補助,但獎補資金主要用于鄉村兩級辦公經濟、發展農村教育和發放干部教師工資方面,靠目前的財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基本不可能。滑縣農業局局長王典讓告訴記者:“通過中低產田改造和增加水利設施等,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大有潛力。全縣有近100萬畝中低產田,去年改造了1.2萬畝,單產由300公斤提高到623公斤。現在的問題是,每個農業項目都需要縣里配套,縣財政根本拿不出這么多的配套資金,有時只好放棄。我們基層是‘不要項目難發展,要了項目更作難’啊!”
他們要求改革創新。要求從價格機制上創新,逐步地將糧價與國際接軌,最終由市場形成價格;要求從補貼機制上創新,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產區的補貼力度,形成“農民種糧食,財政買安全”的機制;要求加大種糧補貼,建立對糧食調出財政獎勵補償機制,即對糧食生產大縣按糧食調出量進行獎勵或補貼。河南產糧大縣商水縣年產出20億斤糧食,國家的獎勵去年是3000萬元,相當于產1斤糧食國家補0.015元。他們認為,如果1斤補1.00元,加上現有的財政收入,就能達到全國縣級財政的平均水平,能夠使糧食產區安心抓糧。
新政策體系抓住了縣級能力建設這個牛鼻子
過去,農業大縣總結糧食生產發展的經驗是,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三靠”的核心實際是投入,投入的核心實際是政策。我們過去一直在說“政策不變”,但實際上政策年年在調整。遺憾的是,年年“增加投入”,并沒有解決糧食大縣發展的問題。因此,政策要發揮根本性的作用。我們在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讀到了這樣的信號:“加強和改善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調控和引導,調整不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而有關投入的政策全面被“制度”代替。制度是法律的前身。首先是,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建設項目,逐步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其次是,健全農業補貼制度,擴大范圍,提高標準,完善辦法,特別要支持增糧增收,逐年較大幅度增加農民種糧補貼,完善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第三是,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價格保護辦法。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健全農業補貼制度、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三大制度的建立,將對我國糧食安全起到里程碑的作用,無疑將成為糧食大縣經濟發展歷史性的新起點。
而對農業大縣“放權”是一個更深刻的突破性改革,新政策體系抓住了縣級能力建設這個牛鼻子。“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加對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和實力;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改革范圍。有條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這就意味著,農業大縣可以得到國家和省兩級財政的扶持,如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安排公益性建設項目,逐步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省轄縣將也會得到省級財政這樣的扶持政策。最重要的是,通過“放權直管”改革,農業大縣可以在中央政府、省級政府的調控和統籌下,全心全意發展農業生產,并聚精會神地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穩定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他們不再與經濟發達地區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政績考評和GDP競賽,他們建設的秀美山川和豐滿糧倉不再用傳統的價值觀、政績觀衡量。
發展農業生產,工程、項目是最有效的組織方式,是一種重要的調控手段。30年來,我國通過實施了大量的農業發展促進工程和項目,通過科技與管理方式的創新形成軟能力。今后國家的農業工程項目,主題更加突出: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決定》要求,各地區都要明確和落實糧食發展目標,強化扶持政策,落實儲備任務,分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要抓緊實施糧食戰略工程,推進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建設,加快落實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決定》要求,“以縣為單位集中投入、整體開發,今年起組織實施。”國家將把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向主產區傾斜,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加大對產糧大縣財政獎勵和糧食產業建設項目扶持力度,加快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財力增強相協調,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地方抓糧的積極性。完善糧食風險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產區資金配套。
誰都可以成為對糧食安全有貢獻的產糧大縣
天降大任于“大縣”!發展的痛苦換來了發展的能力。《決定》指出,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要加強產糧大縣建設,確保區域內糧田面積不減少、糧食自給水平不下降。強化主要農產品生產大縣財政獎勵政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稅收支持政策。要求“縣(市)黨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把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耕地保護、環境治理、和諧穩定作為考核地方特別是縣(市)領導班子績效的重要內容。”山東連續3年獎勵種糧大縣,全省已有8個縣像桓臺那樣整建制實現小麥平均單產過千斤。河南不再用過去的政績觀考核產糧大縣,滑縣發展糧食生產的經驗現在是新三靠,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責任。
大縣責任重,大省行動快。河北省委七屆四次會議決定從2009年起,逐步對未納入擴權縣(市)范圍的62個產糧大縣(市)實行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將中央財政核定的河北省79個產糧大縣(市、區)全部實行省管縣改革。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加對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要以糧食生產大縣為重點,以縣為單位集中投入,整體開發,著力建設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到2012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達到600億斤的目標。從2005年起,河南確定24個產糧大縣為糧食核心產區,依托農業綜合開發平臺,整合支農資金,3年將299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去年核心產區糧食增量占到全省增量的80%,為實現1000億斤產量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糧食生產核心區有了新的標準,項目區內灌溉保證率將不低于75%,排澇和防洪標準將不低于10年~20年一遇,良種覆蓋率將達到100%。湖北省從2004年起依托專業大縣,建成了一批大板塊基地。5年來各類資金投入累計達80多億元。從去年開始,湖北又啟動了種養大縣項目,重點建設46個糧食大縣、20個棉花大縣、20個油菜大縣、14個蔬菜大縣、10個茶葉大縣、30個畜牧大縣和26個水產大縣。爭取5年~10年建成“一縣一品”格局,為現代農業奠定基礎。
甘肅有個縣叫通渭,在定西和天水之間,國家級貧困縣。這個縣20年前吃糧靠返銷,是典型的“主銷區”。1960年,通渭分別虛報糧食產量和征購糧各1億斤,實際上人均年口糧只有20斤,導致大饑荒鬧出人命。1972年,周恩來總理聽取甘肅省委匯報通渭的貧困狀況時,立即從全國各地調撥糧食和軍大衣,救濟通渭。改革開放后,通渭的糧食生產翻開了新的一頁。從1981年通渭吃返銷糧5000萬斤開始遞減到1988年不再吃返銷糧,到2002年,通渭糧食外銷超過5000萬斤,糧食商品率16.3%。2007年,在經歷60年不遇的大旱后,通渭推廣的旱作全膜覆蓋玉米1.48萬畝,畝產達到1250斤,僅此一項實現農業產值近2000萬元。就是在這一年,通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80元,全縣絕對貧困人口下降到了4.3%。今年,全縣玉米種植增加了10倍,達到14.3萬畝。預計2010年后,通渭全膜覆蓋玉米將發展到50萬畝,產量達到5億斤,糧食商品率80%。30年來,通渭縣的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毫不放松糧食生產。如今,年輕一代農民都知道,“荒什么也不能荒莊稼,種什么也不能不種糧食”。目前,通渭的糧食商品率接近25%,雖然至今也算不上省里的“主產區”,但從返銷到外銷,通渭人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糧食安全狀況,更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通渭靠啥?靠政策,靠科技,更靠責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縣縣有責。如果沒有為國分憂的責任感,不僅通渭今天可能還需要別人養活,國家年年表彰的那些“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也不會把大旗扛到今天。從這個意義上講,通渭的貢獻與榆樹、滑縣、桓臺可以同日而語。面對日益完善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面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無論你地處平原還是山區,無論你腳下是黑土還是紅壤,誰都可以成為對糧食安全有貢獻的“產糧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