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業前景分析
http://www.xibaipo.cc 2009-02-20 11:52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隨著制造成本的下降和發光效率、光衰等技術瓶頸的突破,LED(半導體光源)優勢日趨明顯,其全面取代傳統光源已為時不遠。
隨著制造成本的下降和發光效率、光衰等技術瓶頸的突破,LED(半導體光源)優勢日趨明顯,其全面取代傳統光源已為時不遠。但出于技術上的制約,LED產業上下游各環節差異很大,上游產品技術難度極高,而下游的封裝和應用進入壁壘很低,缺乏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只能聚集在產業的末端。盡管憑借“低成本”優勢,中國迅速變成全球的LED封裝基地,但競爭地位脆弱。2008年第四季度,LED產品價格暴跌,訂單量減少近半,珠三角等產業聚集地區很多企業出局,而龍頭企業的強強聯合以及傳統照明業巨頭們的大舉介入,將使中小企業的生存更加困難,建立核心優勢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析顯示,LED上下游發展趨勢迥異,而針對不同的行業特性,投資策略也應不同。
尷尬的朝陽產業
對LED前景的討論已是老生常談,由于壽命長、耗能少、體積小、響應快、抗震抗低溫、污染小等突出的優點,其應用領域極為廣闊。初步計算,未來中國每年采用LED照明節省的電力相當于三峽電站全年的發電量,同時可減少8000萬噸CO2、65萬噸SO2和32萬噸NO2的排放,稱之為“人類照明史上的革命”并不為過。
半導體照明的發展非常迅速。統計表明,自上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每隔十年,LED成本下降十倍而發光效率提高十倍。而且技術上的進展總是超出市場的預期。2006年,日本日亞化學(Nichia)實現了150Lm/W的發光效率,比美國光電工業發展協會(OIDA)設定的目標提早了6年。而幾年前市場憧憬2010年才能商業化的瓦級單燈,在2006年就已進入商用,目前已相當普及。
中國LED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先后經歷了進口芯片封裝→進口外延片封裝→自制材料和器件等幾個階段。進入21世紀以后,環保和節能成為市場熱點,LED行業也開始升溫。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LED又打了一針興奮劑,開幕式上的“夢幻長卷”被展示在4500多平方米、堪稱全世界最大的單體全彩LED顯示屏上,當由45000顆LED編排而成的“夢幻五環”升空時,國人對LED的熱情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
遺憾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中國的LED行業就從興旺走入困境。奧運會后僅兩個月,企業訂單驟減、價格暴跌,現實與想象大相徑庭。
產業最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受創也最為嚴重。在我們調查的幾十家企業中,第四季度產品平均價格環比下降了20%以上,訂單減少了一半,有1/10的企業被迫停產。盡管地方政府極力扶持,如廣東計劃上馬“千里十萬”工程,建設1500公里左右約10萬盞路燈的示范項目,其中東莞計劃增加22100盞LED路燈(原則上供應商選擇限于當地企業),但還是難阻頹勢。
LED無疑是一個空間巨大的朝陽產業,但現實的巨大的反差讓興奮猶存的從業者措手不及,原本樂觀的投入結成了尷尬的苦果。
很多人將LED產業出現的問題歸咎于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認為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導致整體需求萎縮,使得市場規模變小、訂單減少。還有人認為,各國LED標準陸續出臺對習慣于非規范性生產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下游企業造成了沖擊,而且LED產品價格偏高,大功率的LED售價幾乎是同等功率節能燈的十倍。
對于價格暴跌,有人認為是由于日本日亞化學等行業龍頭調低了白光芯片的價格,引發大家跟風下調,加之中國臺灣的一線大廠在2007年對市場樂觀預期而盲目擴產,最終出現產能過剩。再加上臨近年底,廠家紛紛拋售存貨加快資金回籠。
這些外在的影響無疑存在,但只是表象。實際上,制約LED發展的根本因素還是技術,以及由于技術制約造成的產業結構不均衡。而中國特有的盲目決策,也使得多數企業定位于非常不利的產業下游和低端市場。
下游產能急速擴張導致供求失衡
巨大的市場需求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就會有一個舒適的發展空間。供給,或者說競爭,與需求一起決定了企業的盈利水平,而慘烈的競爭恰恰是擠在產業末端的中國企業無法擺脫的困境。
中國LED產業的發展歷程與家電業非常相似。巨大的市場激起了市場的投資熱情,可以用狂熱形容,而下游環節由于進入壁壘低,產能擴張容易,這種“短、平、快”的經營模式總是更得中國草根企業家們的青睞。
在珠三角地區,特別是在深圳、東莞等LED生產聚集地區,淘幾臺廉價的手動“邦定機”(指焊線機,源于英文BondingMachine),配上顯微鏡、烤箱等設備,雇幾個人就開始封裝的小作坊隨處可見,有的還走進了應用領域甚至是一些新開發領域。通過向周邊古鎮、高等地密集的小型燈飾廠銷售低價產品,這些小作坊生產模式得以生存,一旦市場發生變化,這些小作坊也最容易被擠出市場。
輿論與政策也為這種盲目推波助瀾。近幾年地方政府發展LED產業的興致很高,建立了深圳、上海、廈門、大連、南昌等七個LED產業基地和四個區域產業集群,但這些產業集群特色不突出,模式非常雷同。
新企業的快速涌入,使得下游環節產能急速擴張,超過了市場需求的增長,導致供求失衡,而如今的經濟蕭條又導致需求的進一步下降,加劇了這種失衡。不論是激烈的競爭還是技術的革新,都能把企業逼上絕路,更不要說市場需求的驟變。
尷尬的朝陽產業
對LED前景的討論已是老生常談,由于壽命長、耗能少、體積小、響應快、抗震抗低溫、污染小等突出的優點,其應用領域極為廣闊。初步計算,未來中國每年采用LED照明節省的電力相當于三峽電站全年的發電量,同時可減少8000萬噸CO2、65萬噸SO2和32萬噸NO2的排放,稱之為“人類照明史上的革命”并不為過。
半導體照明的發展非常迅速。統計表明,自上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每隔十年,LED成本下降十倍而發光效率提高十倍。而且技術上的進展總是超出市場的預期。2006年,日本日亞化學(Nichia)實現了150Lm/W的發光效率,比美國光電工業發展協會(OIDA)設定的目標提早了6年。而幾年前市場憧憬2010年才能商業化的瓦級單燈,在2006年就已進入商用,目前已相當普及。
中國LED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先后經歷了進口芯片封裝→進口外延片封裝→自制材料和器件等幾個階段。進入21世紀以后,環保和節能成為市場熱點,LED行業也開始升溫。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LED又打了一針興奮劑,開幕式上的“夢幻長卷”被展示在4500多平方米、堪稱全世界最大的單體全彩LED顯示屏上,當由45000顆LED編排而成的“夢幻五環”升空時,國人對LED的熱情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
遺憾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中國的LED行業就從興旺走入困境。奧運會后僅兩個月,企業訂單驟減、價格暴跌,現實與想象大相徑庭。
產業最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受創也最為嚴重。在我們調查的幾十家企業中,第四季度產品平均價格環比下降了20%以上,訂單減少了一半,有1/10的企業被迫停產。盡管地方政府極力扶持,如廣東計劃上馬“千里十萬”工程,建設1500公里左右約10萬盞路燈的示范項目,其中東莞計劃增加22100盞LED路燈(原則上供應商選擇限于當地企業),但還是難阻頹勢。
LED無疑是一個空間巨大的朝陽產業,但現實的巨大的反差讓興奮猶存的從業者措手不及,原本樂觀的投入結成了尷尬的苦果。
很多人將LED產業出現的問題歸咎于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認為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導致整體需求萎縮,使得市場規模變小、訂單減少。還有人認為,各國LED標準陸續出臺對習慣于非規范性生產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下游企業造成了沖擊,而且LED產品價格偏高,大功率的LED售價幾乎是同等功率節能燈的十倍。
對于價格暴跌,有人認為是由于日本日亞化學等行業龍頭調低了白光芯片的價格,引發大家跟風下調,加之中國臺灣的一線大廠在2007年對市場樂觀預期而盲目擴產,最終出現產能過剩。再加上臨近年底,廠家紛紛拋售存貨加快資金回籠。
這些外在的影響無疑存在,但只是表象。實際上,制約LED發展的根本因素還是技術,以及由于技術制約造成的產業結構不均衡。而中國特有的盲目決策,也使得多數企業定位于非常不利的產業下游和低端市場。
下游產能急速擴張導致供求失衡
巨大的市場需求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就會有一個舒適的發展空間。供給,或者說競爭,與需求一起決定了企業的盈利水平,而慘烈的競爭恰恰是擠在產業末端的中國企業無法擺脫的困境。
中國LED產業的發展歷程與家電業非常相似。巨大的市場激起了市場的投資熱情,可以用狂熱形容,而下游環節由于進入壁壘低,產能擴張容易,這種“短、平、快”的經營模式總是更得中國草根企業家們的青睞。
在珠三角地區,特別是在深圳、東莞等LED生產聚集地區,淘幾臺廉價的手動“邦定機”(指焊線機,源于英文BondingMachine),配上顯微鏡、烤箱等設備,雇幾個人就開始封裝的小作坊隨處可見,有的還走進了應用領域甚至是一些新開發領域。通過向周邊古鎮、高等地密集的小型燈飾廠銷售低價產品,這些小作坊生產模式得以生存,一旦市場發生變化,這些小作坊也最容易被擠出市場。
輿論與政策也為這種盲目推波助瀾。近幾年地方政府發展LED產業的興致很高,建立了深圳、上海、廈門、大連、南昌等七個LED產業基地和四個區域產業集群,但這些產業集群特色不突出,模式非常雷同。
新企業的快速涌入,使得下游環節產能急速擴張,超過了市場需求的增長,導致供求失衡,而如今的經濟蕭條又導致需求的進一步下降,加劇了這種失衡。不論是激烈的競爭還是技術的革新,都能把企業逼上絕路,更不要說市場需求的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