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路
http://www.xibaipo.cc 2009-02-20 14:24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公布。
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公布。《意見》是黨中央、國務院2004以來就“三農”問題連續發出的第六個一號文件,也是貫徹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對2009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具體部署。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對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詳細解讀。
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框架
柯炳生認為,新世紀的6個一號文件同80年代的5個一號文件相比較,有著突出的共性特點。80年代的5個“一號文件”實現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起步的轉變。農民生產者獲得空前的生產自主權,愿意種什么就種什么,愿意用什么辦法就用什么辦法;農民獲得了市場經營的權利,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想賣給誰就賣給誰,想什么時候賣就什么時候賣;農民獲得了就業自主權,可以種地、搞養殖種植,也可以進城打工。農民獲得了民主的權益,進行民主選舉、村民自治。
所以80年代的“一號文件”的突出特點是放權,把計劃經濟體制下集中在政府中的權力放還給農民。這一系列放權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放棄計劃經濟、建立市場機制的過程。放權的前提是解決好觀念問題,弄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問題。
近年來的6個“一號文件”雖然也涉及農民權益等問題,也涉及到觀念的創新問題,但主要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問題,是探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該幫農民干點什么事。簡單一點說就是花錢問題,解決好拿多少錢,拿這個錢干什么事的問題。實際情況也證明,凡是有財政資金保證的政策,這項政策就落實的比較好。如取消農業稅,在這方面中央財政拿出了800多億元,取消農業稅這個工作就得到了很好的貫徹。糧食補貼、良種補貼、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奶牛補貼、生豬補貼等等補貼政策,都是由中央財政保證提供資金的,落實的也很好。此外,還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教育,農民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建設,改善農民工在城市的待遇,等等,都既涉及到體制的改革,更需要以充足的財政支出為前提保證條件的。沒有財政投入,這些政策就很難推進。
6個一號文件在具體內容上,都包括了財政投入問題、現代農業建設、農民收入、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體制改革問題等重要方面。當然,由于具體經濟社會發展背景條件的變化,6個一號文件在突出強調的重點、結構安排上和具體內容表述上也有一些不同。
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路
糧食安全問題,說到底就是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問題,柯炳生認為,這個問題是三農問題中最為基礎的,因為這個問題對全局的影響最直接、最大。對此,十七屆三中決定表述得很明確: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短期內可以通過國家儲備和國際貿易進行調節,但是,從長遠看,最根本的出路是發展國內生產,是增強國內農業生產能力。2009年在這方面的重點工作也應該統籌兼顧,既注意短期措施的有效使用,更要注重長遠生產能力的培養。
具體一點說,從我國的現實條件、具體國情和可持續發展前景考慮,我國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路應當是:加強國內生產能力,提高糧食轉化效率,引導消費結構調整,適當進口彌補不足。加強國內生產能力。一是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防止地方政府以各種改革的名義把耕地轉變為非農業用地,同時大幅度提高耕地占用成本。二是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盡快把農業科技投入的強度從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加強農業科研“國家隊”建設,給予重點投入;全面推進按產品系統進行合作攻關的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三是增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重點加強縣級推廣部門,建立村級農民技術員隊伍,國家給予津貼。四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各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維護,西北地區的集水和節水灌溉,山區的梯田修建,沿海低地鹽堿區臺田建造,平原和丘陵地區的土地整治,東北地區的旱改水等等,都是重點。如果國家每年投入幾百億元,連續10年,就可以完成幾億畝中低產田的改造。五是加強農民培訓。
提高糧食轉化效率。我國近些年來在糧食生產增加不多,但是畜產品生產卻穩步增長,飼料轉化率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國飼料轉化率提高10%,就相當于增加2000多萬噸糧食生產。應當加大對飼料工業和畜牧業生產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強畜禽疫病防疫體系的建設,推進規模化飼養,尤其是要加快飼料轉化率高的禽業發展,提高禽蛋在畜產品生產中的比例。
引導消費結構調整。應引導增加對小麥、馬鈴薯等產品的消費,減少對稻米的需求。因為我國水稻生產方面增長的潛力相對最小,進口的潛力也小,而玉米和馬鈴薯的增產潛力較大。此外,還要引導消費者多消費蔬菜、水果、禽類和水產品等健康食品,減少直接糧食的消費量。
適當進口彌補不足。由于資源限制,我國農產品品進口增長趨勢不可避免。進口的重點應是單產水平低的產品,而出口的重點應是勞動密集性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好資源優勢。根據資源約束、需求發展、世界市場供給潛力以及農民增收的需要,95%左右的谷物自給率水平是比較科學合理可行的。
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框架
柯炳生認為,新世紀的6個一號文件同80年代的5個一號文件相比較,有著突出的共性特點。80年代的5個“一號文件”實現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起步的轉變。農民生產者獲得空前的生產自主權,愿意種什么就種什么,愿意用什么辦法就用什么辦法;農民獲得了市場經營的權利,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想賣給誰就賣給誰,想什么時候賣就什么時候賣;農民獲得了就業自主權,可以種地、搞養殖種植,也可以進城打工。農民獲得了民主的權益,進行民主選舉、村民自治。
所以80年代的“一號文件”的突出特點是放權,把計劃經濟體制下集中在政府中的權力放還給農民。這一系列放權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放棄計劃經濟、建立市場機制的過程。放權的前提是解決好觀念問題,弄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問題。
近年來的6個“一號文件”雖然也涉及農民權益等問題,也涉及到觀念的創新問題,但主要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問題,是探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該幫農民干點什么事。簡單一點說就是花錢問題,解決好拿多少錢,拿這個錢干什么事的問題。實際情況也證明,凡是有財政資金保證的政策,這項政策就落實的比較好。如取消農業稅,在這方面中央財政拿出了800多億元,取消農業稅這個工作就得到了很好的貫徹。糧食補貼、良種補貼、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奶牛補貼、生豬補貼等等補貼政策,都是由中央財政保證提供資金的,落實的也很好。此外,還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教育,農民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建設,改善農民工在城市的待遇,等等,都既涉及到體制的改革,更需要以充足的財政支出為前提保證條件的。沒有財政投入,這些政策就很難推進。
6個一號文件在具體內容上,都包括了財政投入問題、現代農業建設、農民收入、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體制改革問題等重要方面。當然,由于具體經濟社會發展背景條件的變化,6個一號文件在突出強調的重點、結構安排上和具體內容表述上也有一些不同。
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路
糧食安全問題,說到底就是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問題,柯炳生認為,這個問題是三農問題中最為基礎的,因為這個問題對全局的影響最直接、最大。對此,十七屆三中決定表述得很明確: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短期內可以通過國家儲備和國際貿易進行調節,但是,從長遠看,最根本的出路是發展國內生產,是增強國內農業生產能力。2009年在這方面的重點工作也應該統籌兼顧,既注意短期措施的有效使用,更要注重長遠生產能力的培養。
具體一點說,從我國的現實條件、具體國情和可持續發展前景考慮,我國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路應當是:加強國內生產能力,提高糧食轉化效率,引導消費結構調整,適當進口彌補不足。加強國內生產能力。一是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防止地方政府以各種改革的名義把耕地轉變為非農業用地,同時大幅度提高耕地占用成本。二是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盡快把農業科技投入的強度從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加強農業科研“國家隊”建設,給予重點投入;全面推進按產品系統進行合作攻關的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三是增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重點加強縣級推廣部門,建立村級農民技術員隊伍,國家給予津貼。四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各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維護,西北地區的集水和節水灌溉,山區的梯田修建,沿海低地鹽堿區臺田建造,平原和丘陵地區的土地整治,東北地區的旱改水等等,都是重點。如果國家每年投入幾百億元,連續10年,就可以完成幾億畝中低產田的改造。五是加強農民培訓。
提高糧食轉化效率。我國近些年來在糧食生產增加不多,但是畜產品生產卻穩步增長,飼料轉化率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國飼料轉化率提高10%,就相當于增加2000多萬噸糧食生產。應當加大對飼料工業和畜牧業生產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強畜禽疫病防疫體系的建設,推進規模化飼養,尤其是要加快飼料轉化率高的禽業發展,提高禽蛋在畜產品生產中的比例。
引導消費結構調整。應引導增加對小麥、馬鈴薯等產品的消費,減少對稻米的需求。因為我國水稻生產方面增長的潛力相對最小,進口的潛力也小,而玉米和馬鈴薯的增產潛力較大。此外,還要引導消費者多消費蔬菜、水果、禽類和水產品等健康食品,減少直接糧食的消費量。
適當進口彌補不足。由于資源限制,我國農產品品進口增長趨勢不可避免。進口的重點應是單產水平低的產品,而出口的重點應是勞動密集性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好資源優勢。根據資源約束、需求發展、世界市場供給潛力以及農民增收的需要,95%左右的谷物自給率水平是比較科學合理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