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欲搭產業振興計劃末班車
http://www.xibaipo.cc 2009-02-24 11:38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無論最終是否被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醫藥產業的“計劃”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
無論最終是否被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醫藥產業的“計劃”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
“我們正在做一個醫藥產業的文件,其內容包括鼓勵醫藥企業創新;鼓勵國內標準與國際主流接軌;鼓勵企業走出去……”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一位人士12日向《華夏時報》記者獨家透露。
至于政策出臺的具體時間表,上述人士表示尚不能確定:“但是我們現在一邊研究,一邊開會討論,一邊向有關部門匯報……”
上述人士并沒有透露“該計劃最終以何種形式下發”,他只是強調,“叫不叫振興計劃問題不大……并不是一定要做成十大、十一大。”
醫藥產業無需振興?
業內一直風傳:醫藥、房地產、金融、能源四大產業爭奪振興計劃的第十項,最終醫藥會率先出局。
醫藥產業該不該被振興,一直爭議不斷。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中,醫藥產業受到的影響較小,不需要振興。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劉張林向本報記者表示,2008年光中藥一項,進出口額就達17.5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08%,增速高出2007年3.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4.43億美元,同比增長24.46%,比2007年同比高出5.2個百分點;出口13.09億美元,同比增長10.94%,比2007年同比高出2.8個百分點,貿易順差達到8.66億美元。
SFDA南方所廣州標點醫藥信息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步泳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醫藥產業屬于加工工業的一部分,和已出臺的九大產業相比,上下游拉力并不大。其次,新醫改即將到來,對應8300億總投入,自然就拉動了醫藥產業。
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秘書長于占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醫改和醫藥扶持是兩碼事。醫改是提高全民醫療質量,后者是行業內的問題。
原國務院法制辦文教衛生司副司長、現中國藥學會藥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瑞霖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有13億人口,光內需市場就可以使醫藥變成支柱產業,調整和提振是應該長期做的事情。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周燕向本報記者表示,醫改和醫藥產業并非完全分割。醫藥產業的發展不是完全獨立的,也要關系到政策水平、醫療水平。她透露:“現在對于醫療產業的確需要有一個‘計劃’,但是這個‘計劃’應該是配套醫改而生的。對此,目前我們也正在向工信部相關司局作政策建議,但是上頭出臺政策的具體內容,作為協會本身目前就不得而知了。”
知情人士透露:對于醫藥產業,現在各方一致的態度是,“也許不提振興,但是也需要調整,現在所做的不僅是眼前利益,更多的是立足長遠——關注的不是一兩天,而是幾十年幾百年”。
如果放在調整眼光下,醫藥當然也需要“計劃”。上述人士表示,在目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可以施展拳腳的途徑很多。就譬如現在國外很多藥廠都在減產、裁員,這正是我們整合資源的好機會。
創新是當務之急
多個醫藥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幾年前,醫藥界就已經和上層主管單位達成共識,把醫藥產業定性為戰略產業。這樣的戰略產業如何提振和調整,就與完全市場化競爭的行業有所不同。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上傳的政策建議包括:“鼓勵醫藥企業創新;鼓勵國內標準與國際接軌;鼓勵企業走出去……”
上述人士表示:“創新是當務之急,雖然目前中國是產藥大國,但是仿制藥大國。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靠創新。對于創新的政策支持不應斷斷續續,希望對醫藥創新建立一個持久的激勵機制。”
在標準接軌方面,上述人士表示,現在中國的藥品生產,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是和國際先進標準仍有差距。主要是認證水平有距離。要首先鼓勵一批企業在標準上向FDA、向歐盟看齊。只要標準統一,對于經濟上的促進就不言而喻了。
知情人士表示,標準接軌實際一直都在做。國家藥監局等部門一直在和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溝通,對方也會派專家參加我們的GMP檢查。
至于鼓勵企業走出去則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鼓勵100家企業率先走出去,要進軍全世界最主要的藥品市場,希望政府給予一些示范性的支持。
多位協會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建議,提高行業集中度也應該是包括在計劃之中。“盡管我們現在藥廠太多,產能過剩,但我們全國總產值加起來都沒有一個美國企業排名靠前的企業大。”
博弈還在進行
雖然各方都有意向,但是醫藥產業調整計劃提案到最終落地,實際不會太輕松。
多位業內權威人士向記者表示,很多部委都可以插手管理醫藥產業,但實際夠分量的監管部門沒有。所以如果醫藥要出規劃,勢必協調多個部委,得到各方妥協之后最終發布,時間可能拖得比較長。
一家大型藥企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本身有5年規劃,所以新出的“計劃”如何與其相互協調是一個問題。要立足長遠、兼顧前后,不可以做成“臨時抱佛腳”。
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均表示,醫藥如果要出調整計劃,最終是否搭上產業振興的末班車、打上“振興”兩個字并不重要。
也有分析人士提出質疑,聯系業內風傳的房地產調整計劃,如果所謂調整計劃和救市計劃沒有太大區別的話,難免變成少了個“振興”兩字的短期計劃。最終結果是每個行業都想搭上產業振興順風車,變成“產業振興9+n。
有傳聞,能源、房地產、金融、醫藥都在爭計劃的第十項。按照傳言的邏輯,四選一之后,其余三個被篩選下來的產業怎么辦?“還是拿掉‘振興’兩字再推出?
“我們正在做一個醫藥產業的文件,其內容包括鼓勵醫藥企業創新;鼓勵國內標準與國際主流接軌;鼓勵企業走出去……”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一位人士12日向《華夏時報》記者獨家透露。
至于政策出臺的具體時間表,上述人士表示尚不能確定:“但是我們現在一邊研究,一邊開會討論,一邊向有關部門匯報……”
上述人士并沒有透露“該計劃最終以何種形式下發”,他只是強調,“叫不叫振興計劃問題不大……并不是一定要做成十大、十一大。”
醫藥產業無需振興?
業內一直風傳:醫藥、房地產、金融、能源四大產業爭奪振興計劃的第十項,最終醫藥會率先出局。
醫藥產業該不該被振興,一直爭議不斷。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中,醫藥產業受到的影響較小,不需要振興。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劉張林向本報記者表示,2008年光中藥一項,進出口額就達17.5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08%,增速高出2007年3.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4.43億美元,同比增長24.46%,比2007年同比高出5.2個百分點;出口13.09億美元,同比增長10.94%,比2007年同比高出2.8個百分點,貿易順差達到8.66億美元。
SFDA南方所廣州標點醫藥信息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步泳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醫藥產業屬于加工工業的一部分,和已出臺的九大產業相比,上下游拉力并不大。其次,新醫改即將到來,對應8300億總投入,自然就拉動了醫藥產業。
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秘書長于占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醫改和醫藥扶持是兩碼事。醫改是提高全民醫療質量,后者是行業內的問題。
原國務院法制辦文教衛生司副司長、現中國藥學會藥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瑞霖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有13億人口,光內需市場就可以使醫藥變成支柱產業,調整和提振是應該長期做的事情。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周燕向本報記者表示,醫改和醫藥產業并非完全分割。醫藥產業的發展不是完全獨立的,也要關系到政策水平、醫療水平。她透露:“現在對于醫療產業的確需要有一個‘計劃’,但是這個‘計劃’應該是配套醫改而生的。對此,目前我們也正在向工信部相關司局作政策建議,但是上頭出臺政策的具體內容,作為協會本身目前就不得而知了。”
知情人士透露:對于醫藥產業,現在各方一致的態度是,“也許不提振興,但是也需要調整,現在所做的不僅是眼前利益,更多的是立足長遠——關注的不是一兩天,而是幾十年幾百年”。
如果放在調整眼光下,醫藥當然也需要“計劃”。上述人士表示,在目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可以施展拳腳的途徑很多。就譬如現在國外很多藥廠都在減產、裁員,這正是我們整合資源的好機會。
創新是當務之急
多個醫藥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幾年前,醫藥界就已經和上層主管單位達成共識,把醫藥產業定性為戰略產業。這樣的戰略產業如何提振和調整,就與完全市場化競爭的行業有所不同。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上傳的政策建議包括:“鼓勵醫藥企業創新;鼓勵國內標準與國際接軌;鼓勵企業走出去……”
上述人士表示:“創新是當務之急,雖然目前中國是產藥大國,但是仿制藥大國。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靠創新。對于創新的政策支持不應斷斷續續,希望對醫藥創新建立一個持久的激勵機制。”
在標準接軌方面,上述人士表示,現在中國的藥品生產,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是和國際先進標準仍有差距。主要是認證水平有距離。要首先鼓勵一批企業在標準上向FDA、向歐盟看齊。只要標準統一,對于經濟上的促進就不言而喻了。
知情人士表示,標準接軌實際一直都在做。國家藥監局等部門一直在和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溝通,對方也會派專家參加我們的GMP檢查。
至于鼓勵企業走出去則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鼓勵100家企業率先走出去,要進軍全世界最主要的藥品市場,希望政府給予一些示范性的支持。
多位協會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建議,提高行業集中度也應該是包括在計劃之中。“盡管我們現在藥廠太多,產能過剩,但我們全國總產值加起來都沒有一個美國企業排名靠前的企業大。”
博弈還在進行
雖然各方都有意向,但是醫藥產業調整計劃提案到最終落地,實際不會太輕松。
多位業內權威人士向記者表示,很多部委都可以插手管理醫藥產業,但實際夠分量的監管部門沒有。所以如果醫藥要出規劃,勢必協調多個部委,得到各方妥協之后最終發布,時間可能拖得比較長。
一家大型藥企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本身有5年規劃,所以新出的“計劃”如何與其相互協調是一個問題。要立足長遠、兼顧前后,不可以做成“臨時抱佛腳”。
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均表示,醫藥如果要出調整計劃,最終是否搭上產業振興的末班車、打上“振興”兩個字并不重要。
也有分析人士提出質疑,聯系業內風傳的房地產調整計劃,如果所謂調整計劃和救市計劃沒有太大區別的話,難免變成少了個“振興”兩字的短期計劃。最終結果是每個行業都想搭上產業振興順風車,變成“產業振興9+n。
有傳聞,能源、房地產、金融、醫藥都在爭計劃的第十項。按照傳言的邏輯,四選一之后,其余三個被篩選下來的產業怎么辦?“還是拿掉‘振興’兩字再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