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中國成品油市場供需形勢分析
http://www.xibaipo.cc 2009-03-18 16:12 中企顧問網
本文導讀:2008-2009年中國成品油市場供需形勢分析
1 2008年國內成品油市場特點回顧
2008年,中國石油市場跌宕起伏,波動之劇烈歷史罕見。1—8月市場全面緊張,尤其是柴油供應;9月以后市場急劇萎縮,盡管價格下降,但銷售仍然不暢。回顧2008年供需狀況,成品油市場發生了幾件標志性的大事件:首先是年初南方突發冰雪災害,造成油品運輸困難;5月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同時市場保供壓力加大;6月國內上調成品油價格,但仍然低于國際價格水平,油荒再現;7月國際原油價格攀升到147美元/桶,之后快速回落至40美元/桶左右;北京奧運期間,周邊工礦企業停產,車輛限行保環境;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波及實體經濟,消費大幅下滑;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大規模投資“保增長”,燃油價稅改革實施。
1.1 市場表現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供需矛盾突出
國內成品油消費在經歷了2004年19%的爆發式增長后,2005—2007年保持年均7%的速度平穩增長,但從2007年第4季度開始,成品油消費增長逐季提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4季度、2008年1—8月成品油表觀消費量同比分別大幅增長10.4%和13.9%;9月以后消費增長快速回落,11月出現了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需求負增長,9—12月累積表觀消費量同比基本是零增長。2008年全年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2.1億噸左右,同比增長約9%。
2005—2007年國內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產量年均分別增長6.2%和6.1%,接近于消費增幅。2008年1—8月原油加工量為22958萬噸,同比增長5.7%;成品油產量為13805萬噸,同比增長7.4%,兩者的增幅遠低于13.9%的消費增速。在國內外成品油價格嚴重倒掛的背景下,國家鼓勵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兩大集團通過加大汽柴油進口、減少出口來提高對市場的供應量。1—8月國內汽油和柴油進口量分別為184萬噸和571萬噸,同比增加176萬噸和534萬噸,汽油首次出現凈進口。同期,汽油和柴油出口量分別為109萬噸和27萬噸,同比下降276萬噸和22萬噸。
總體看,1—8月國內成品油市場供不應求,但到2008年9月爆發金融危機以后,國內成品油市場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成品油產量和進口量大幅減少,由于需求低迷、銷售不旺,庫存依然不斷上升。為此,中國石油廣西欽州煉廠、中國海油廣東惠州煉廠和中國神華煤制油項目投產時間紛紛推遲。
1.2 消費結構發生變化,柴汽比出現下降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仍然是推動成品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2008年第4季度與前三季度相比,國內成品油消費結構變化較大,主要體現在金融危機后國內運輸用油增幅減緩和廠礦發電用油下降,特別是機動車用油的推動力開始下降。
從產品結構來看,2000—2005年國內消費柴汽比從1.95上升到2.27,2007年至2008年前8個月相對平穩,9月開始下滑。按照國家統計局口徑,1—8月消費柴汽比為2.25:1,9月為2.20:1,10月為2.16:1,11月為1.87:1,而往年第4季度是柴油消費的高峰期。這說明2008年金融危機對國內柴油消費的影響大于對汽油消費的影響。
2 2008年國內成品油市場變化原因分析
2.1 宏觀經濟形勢的改變是油品市場變化的內在原因
成品油作為主要能源品種之一,其消費與國內外宏觀經濟發展大環境密不可分。2008年前三季度,盡管我國接連發生重特大自然災害,但是國民經濟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同比增長9.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其中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從而為國內成品油消費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動力。9月以后經濟下滑速度加快,估計第4季度GDP僅增長7.2%左右,特別是重工業下滑明顯,市場反映出成品油消費出現調頭態勢。
2.2 拉動市場消費的主要動力發生變化
機動車用油在汽柴油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最高。2008年1—8月國內汽車銷售量達569萬輛,同比增長14%。其中,乘用車銷量為402萬輛,同比增長13%,乘用車的高增長帶動了車用汽油消費增長15%左右。依照2007年年底出臺的《關于柴油汽車實施國Ⅲ排放標準意見的復函》文件,國Ⅱ柴油車在2008年6月30日停止銷售,上半年重型貨車銷售量呈爆發式增長,冰雪災害和地震災后重建對重型貨車銷售也有一定的刺激效應,1—8月銷售62萬輛,同比上升36%。同時,受單車油耗大的影響,1—8月柴油車耗油量同比增長17%左右。
實際上,7月開始國內汽車銷量增幅就有所下滑,8月開始出現負增長,9—12月汽車銷量289萬輛,同比下降3%。同時,經濟下滑導致車流量減少,9—12月車用汽柴油消費同比減少2%左右。
2.3 國內外價格扭曲決定了市場供應面的變化
從2007年第4季度以來,國際油價一路攀升。以布倫特原油為例,2007年11月初為90美元/桶,2008年2月突破100美元/桶,7月最高時達到147美元/桶;而國內成品油價格自2007年11月1日調整后持續7個多月未進行上調,直到2008年6月20日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到134美元/桶時,國家才對汽柴油價格各上調1000元/噸。中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長期呈倒掛現象,迫使地方煉廠降低原油加工量(開工率低于20%),社會經銷商囤油惜售,國內油品流向境外,導致兩大集團的成品油供應壓力加大。9月以后,國內外成品油價格發生逆轉,進口燃料油成本下降,12月地方煉廠開工率重回50%以上。同時社會經銷商開始釋放庫存,沿海走私油品增加,部分加油站降價,但是銷售依然困難。近兩年國內外柴油價格對比。
2.4 1—8月表觀消費快速增長存在虛高成分
2008年1—8月,由于國內油價大幅低于境外,油品走私出口加劇了國內供應緊張局面。按照香港海關統計,2007年1—8月進口汽柴油276萬噸,而2008年同期僅進口181萬噸,同比減少95萬噸。同時,部分油品也有可能流向越南、緬甸、蒙古等地區。2008年第2季度內蒙古自治區的成品油銷量同比增加70%,明顯異常。綜合估計,2008年1—8月國內流向境外的成品油數量在120萬噸以上。同時,由于預期油價上漲的心理因素,造成社會囤油現象明顯。據抽樣調查分析,社會庫存增加50萬噸左右,各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應緊張局面。
據市場監測,2008年上半年山東地方煉廠成品油產量(包括非標油品)同比減少20萬噸左右;廣東地方煉廠產量同比下降15—20萬噸;東北地方煉廠加工量也銳減。綜合估計,全國地方煉廠成品油資源同比減少50萬噸左右,如果扣除兩大集團委托加工的產量,則地煉資源減少約120萬噸,而這部分數量以前不在表觀消費統計之列。
從需求側分析,2008年1—8月國內成品油實際消費同比增長10%左右,增幅小于表觀消費口徑。
2.5 9月以后金融危機加速了實際消費量的下滑
受國內宏觀調控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共同影響(后者影響更大),2008年9月我國成品油市場消費急劇下滑。從宏觀層面來看,2008年10月和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和5.4%,增速創2002年3月以來新低;發電量同比下降4.0%和9.6%,為連續兩個月負增長。11月中國進出口額7年來首次負增長,其中出口下降2.2%,進口下降17.9%;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大幅跌至38.8%,為2005年1月該指數創立以來最低;9—11月全國貨物周轉量分別同比增長14.2%、4.5%和—9.6%。金融危機使得汽車、交通、旅游、建筑、工礦、發電等諸多行業受到沖擊,而這些領域與成品油消費緊密相關。
通過對湖北、廣東、江蘇、上海和浙江五省市調查結果看,金融危機主要影響出口型制造業,由于貨物運輸量下降,車流量明顯減少。從波及程度來看,對貨車用油影響最大,其次分別是廠礦企業、建筑與發電用油,而對轎車與客車用油影響相對較小。從地域分布來看,沿海出口貿易比重較大的影響大,內陸地區影響相對較小。初步推算,2008年第4季度成品油實際需求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數量(相對于正常增長)約為400萬噸左右。
3 2009年國內成品油市場供需展望
3.1 宏觀經濟環境不容樂觀,持續發展仍有機遇
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發達經濟體己出現經濟衰退。危機本身尚未見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從2007年的5.0%減緩至2009年的2.2%,為自2002年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速。世界銀行預計,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0.9%,世界貿易減少2.1%,為25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將進一步影響中國,而且經濟內生性變化帶來的周期性調整壓力會明顯大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和國內結構調整因素相疊加,增加了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預計,2009年中國GDP增速為8%左右,但如果世界經濟下滑幅度超過預期,或者政策干預實施力度不足,不排除更低的可能。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連續下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提高了3000多種商品出口退稅率,加大了對中小企業信貸,統一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以及進一步加大了支農惠農政策力度,明顯增強了中國經濟抵御風險能力。今后兩年政府將增加4萬億元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重點推進資源型產品價格、資本市場、國有企業、財稅體制、農村體制和投資體制等領域的改革,以及更加重視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擴大內需,努力保持宏觀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同樣為國內煉油工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
3.2 石油需求放緩導致國際油價低位徘徊,國內燃油稅政策將產生深遠影響
國際油價在經歷了連續5年的高漲達到歷史高峰147美元/桶之后,2008年7月開始大幅下跌,目前降至40美元/桶左右(相當于2004年水平)。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迫使石油市場投機資金大規模撤離,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已經步入衰退,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速也不同程度地放緩。美國能源署、瑞士銀行、美林和德意志銀行分別預計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將下降45萬桶/日、30萬桶/日、40萬桶/日和50萬桶/日,國際能源署、巴克萊和法國興業銀行則分別預計全球石油需求量將增加44萬桶/日、11萬桶/日和30萬桶/日。2009年OPEC剩余產能將增加至300—400萬桶/日。總體來看,石油需求不旺,供應面得到大大改善,國際油價將在較低價位徘徊。如果全球救市措施有效,最快到2009年下半年經濟有可能出現恢復,石油需求增長將延遲到年底顯現,OPEC減產和上游成本增加等因素將支持油價在30—50美元/桶上下波動。但是長期來看,由于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缺乏良好替代品,在剛性需求的支撐之下,未來油價還將上漲。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和稅務總局發布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已于2009年1月1日在全國實施。方案提出要完善油價形成機制,理順成品油價格。按照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水平,調整后的成品油價格會略有下降,短期內國內煉廠利潤將有所減少;但長期看,理順定價機制有利于穩定煉油企業效益。由于燃油稅征收環節放在生產企業,油品從出廠到銷售的時間長短將對占用資金成本有一定影響。對于地方煉廠來講,可增加加工海洋原油數量降低成本壓力,同時,生產非標產品存在避稅的可能。另外,國外油品走私進入國內的驅動力加大,因此成品油隱性資源依然會存在。長期來看,價格調整是解決成品油供需矛盾的關鍵因素之一。
成品油消費稅提高了,但是稅后價格水平未提高,而明顯低于此前市場預期的30%—50%的稅率,則有望降低消費者的用車成本。這長期來看可起到鼓勵消費的作用,短時間內受金融危機影響汽車行業難以很快走出低谷,只是會對小排量汽車銷售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航煤不征收消費稅,降低油價將有利于航空公司降低成本。長期來看,燃油稅政策的實施有利于全社會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3.3 成品油終端用戶成長乏力,需求增長的不確定性加大
1)宏觀經濟形勢決定了2009年的國內汽車銷售會相對低迷
從經濟周期的角度分析,經濟下滑導致社會財富縮水,勢必影響汽車消費,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但是,2009年也存在以下刺激汽車市場增長的利好因素:政府將在2009年投入2萬億元用于基礎建設,這對商用車需求會產生一定的拉動作用;國務院提出要積極擴大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發展汽車消費等保險業務;在一系列惠農、利農政策推動下,農村汽車市場或將啟動;油價、原材料價格下降將有助于緩解汽車成本上升壓力。國家信息中心預計,2009年國內汽車需求943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0.7%(見圖9)。但是,如果按照2008年年底銷售趨勢,2009年汽車銷量甚至可能下降。從結構來看,乘用車小排量有可能峰回路轉,工程類商用車好于運輸類商用車,公交和農村客車市場相對較好。
從歷史規律來看,汽車銷量變化是成品油消費增長變化的先導因素。2009年汽車市場低迷,以及經濟不景氣導致車流量下降,決定了汽車用油增速下降。預計,2009年機動車用油同比增長2%—5%,明顯低于2008年10%左右的增速。
2)鐵路、水運與民航的客貨運周轉量或將低速增長
隨著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周期性行業的產量(包括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大宗原材料、工程機械等)增速可能進入下降通道,鐵路和水運的運輸周轉量的增幅均有所下降。同時,考慮到鐵路電氣化的發展和水運替代燃料成本的下降,估計2009年鐵路和水運用柴油變化不大。2009年年初由于油價降低,民航燃油附加費暫時取消,航空客運周轉量將隨著公務出行反彈而增速加快,貨運周轉量增幅略有下降。預計2009年國內民航用油增長3.5%—6.0%,增幅與2008年基本持平,低于往年10%以上的增幅。
3)農機動力繼續平穩增長,而漁業資源小幅減少
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進入中級階段,2008年農機總動力將達到8億千瓦(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的目標),農機裝備及機械化作業水平穩步提高。預計,2009年農機動力的發展較2008年將略有放緩,農業用油增速4.5%—5.5%,同樣比2008年略有下滑。由于對農民購機繼續有補貼政策,對柴油消費也有補貼措施,估計燃油稅的實施對農業用油影響不大。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海洋捕撈的漁業資源在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下降,漁船總動力和漁船數量受到國家“雙限制”,漁業用油將延續緩慢下降的態勢。
4)基礎建設大規模增長,廠礦電力用油繼續減少
官方數據顯示,未來兩年內中央財政4萬億元的投資大約可帶動地方和社會13萬億元以上的總投資,每年增量投資達7萬億元,主要用于交通設施建設和災后重建。經過一輪調研,交通運輸部提出2009年的1萬億投資規劃,同比增長25%左右。其中高速公路的投資將達到4000~5000億元,農村公路將達到2000億元,而水運方面由于國際貿易的下滑,投資熱情下降,沿海港口的投資額將達到700億元,內河航道及港口則達到200億元。2009年鐵道部工作會議提出,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為7007億元(基礎設施建設6000億元),同比增長1倍多;計劃新線鋪軌5148千米,新線投產5849千米,復線鋪軌3462千米,復線投產4662千米,電氣化鐵路投產5606千米。2009年民航工作會議提出,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800—1000億元,同比增長33%以上。如此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勢必帶動建筑施工用油的上升,初步估計2009年施工用油增長3.5%—5.5%。
另一方面,預計2009年國內電力需求增速為4.2%—5.4%,新投產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電力市場短期供大于求局面已形成,發電用油降幅達到10%—13%。由于經濟環境短期內難以明顯好轉,出口型工業企業的發展仍不樂觀,工礦生產用油也將小幅下降。
綜合預計,2009年國內成品油需求將增長1%—4%,明顯低于2008年9%的增幅水平,消費柴汽比略有下降。同時,筆者認為2009年成品油市場需求不確定性增加,例如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國內拉動內需政策措施實施效果、國內外成品油價格接軌調價頻率,甚至包括天氣變化與自然災害等。如果經濟形勢得不到好轉,成品油消費可能出現下降態勢。
3.4 成品油供應能力增加,開工負荷取決于市場需求變化
根據項目建設進度預計,2009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集團新增煉油能力4000萬噸/年左右,還有神華集團煤制油項目可能投產,增加500萬噸/年左右能力。同時,地方煉廠煉油能力已達1億噸/年左右。如果油價合適,將會提高開工率。因此,2009年國內成品油供需緊張局面將大大緩解,甚至可能出現部分時段的過剩局面,需要增加出口來平衡國內市場,或者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決定新增能力的投產日期。
據美國東西方中心預計,2009年中國與印度煉油能力增加較多,亞太地區煉油毛利將處于下降的通道,這無疑將給國內成品油生產與出口帶來壓力。
4 結語
綜合來看,雖然2009年國內面臨經濟下滑和需求不旺的局面,但是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階段,具有較強的抵御風險能力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活力。中長期的宏觀經濟形勢決不會因為這場危機而發生逆轉。而且,政府出臺了理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辦法,有利于企業抓緊時機進行結構調整。市場需求是千變萬化的,市場占有是給有準備者預留的。
2008年,中國石油市場跌宕起伏,波動之劇烈歷史罕見。1—8月市場全面緊張,尤其是柴油供應;9月以后市場急劇萎縮,盡管價格下降,但銷售仍然不暢。回顧2008年供需狀況,成品油市場發生了幾件標志性的大事件:首先是年初南方突發冰雪災害,造成油品運輸困難;5月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同時市場保供壓力加大;6月國內上調成品油價格,但仍然低于國際價格水平,油荒再現;7月國際原油價格攀升到147美元/桶,之后快速回落至40美元/桶左右;北京奧運期間,周邊工礦企業停產,車輛限行保環境;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波及實體經濟,消費大幅下滑;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大規模投資“保增長”,燃油價稅改革實施。
1.1 市場表現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供需矛盾突出
國內成品油消費在經歷了2004年19%的爆發式增長后,2005—2007年保持年均7%的速度平穩增長,但從2007年第4季度開始,成品油消費增長逐季提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4季度、2008年1—8月成品油表觀消費量同比分別大幅增長10.4%和13.9%;9月以后消費增長快速回落,11月出現了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需求負增長,9—12月累積表觀消費量同比基本是零增長。2008年全年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2.1億噸左右,同比增長約9%。
2005—2007年國內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產量年均分別增長6.2%和6.1%,接近于消費增幅。2008年1—8月原油加工量為22958萬噸,同比增長5.7%;成品油產量為13805萬噸,同比增長7.4%,兩者的增幅遠低于13.9%的消費增速。在國內外成品油價格嚴重倒掛的背景下,國家鼓勵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兩大集團通過加大汽柴油進口、減少出口來提高對市場的供應量。1—8月國內汽油和柴油進口量分別為184萬噸和571萬噸,同比增加176萬噸和534萬噸,汽油首次出現凈進口。同期,汽油和柴油出口量分別為109萬噸和27萬噸,同比下降276萬噸和22萬噸。
總體看,1—8月國內成品油市場供不應求,但到2008年9月爆發金融危機以后,國內成品油市場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成品油產量和進口量大幅減少,由于需求低迷、銷售不旺,庫存依然不斷上升。為此,中國石油廣西欽州煉廠、中國海油廣東惠州煉廠和中國神華煤制油項目投產時間紛紛推遲。
1.2 消費結構發生變化,柴汽比出現下降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仍然是推動成品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2008年第4季度與前三季度相比,國內成品油消費結構變化較大,主要體現在金融危機后國內運輸用油增幅減緩和廠礦發電用油下降,特別是機動車用油的推動力開始下降。
從產品結構來看,2000—2005年國內消費柴汽比從1.95上升到2.27,2007年至2008年前8個月相對平穩,9月開始下滑。按照國家統計局口徑,1—8月消費柴汽比為2.25:1,9月為2.20:1,10月為2.16:1,11月為1.87:1,而往年第4季度是柴油消費的高峰期。這說明2008年金融危機對國內柴油消費的影響大于對汽油消費的影響。
2 2008年國內成品油市場變化原因分析
2.1 宏觀經濟形勢的改變是油品市場變化的內在原因
成品油作為主要能源品種之一,其消費與國內外宏觀經濟發展大環境密不可分。2008年前三季度,盡管我國接連發生重特大自然災害,但是國民經濟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同比增長9.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其中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從而為國內成品油消費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動力。9月以后經濟下滑速度加快,估計第4季度GDP僅增長7.2%左右,特別是重工業下滑明顯,市場反映出成品油消費出現調頭態勢。
2.2 拉動市場消費的主要動力發生變化
機動車用油在汽柴油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最高。2008年1—8月國內汽車銷售量達569萬輛,同比增長14%。其中,乘用車銷量為402萬輛,同比增長13%,乘用車的高增長帶動了車用汽油消費增長15%左右。依照2007年年底出臺的《關于柴油汽車實施國Ⅲ排放標準意見的復函》文件,國Ⅱ柴油車在2008年6月30日停止銷售,上半年重型貨車銷售量呈爆發式增長,冰雪災害和地震災后重建對重型貨車銷售也有一定的刺激效應,1—8月銷售62萬輛,同比上升36%。同時,受單車油耗大的影響,1—8月柴油車耗油量同比增長17%左右。
實際上,7月開始國內汽車銷量增幅就有所下滑,8月開始出現負增長,9—12月汽車銷量289萬輛,同比下降3%。同時,經濟下滑導致車流量減少,9—12月車用汽柴油消費同比減少2%左右。
2.3 國內外價格扭曲決定了市場供應面的變化
從2007年第4季度以來,國際油價一路攀升。以布倫特原油為例,2007年11月初為90美元/桶,2008年2月突破100美元/桶,7月最高時達到147美元/桶;而國內成品油價格自2007年11月1日調整后持續7個多月未進行上調,直到2008年6月20日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到134美元/桶時,國家才對汽柴油價格各上調1000元/噸。中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長期呈倒掛現象,迫使地方煉廠降低原油加工量(開工率低于20%),社會經銷商囤油惜售,國內油品流向境外,導致兩大集團的成品油供應壓力加大。9月以后,國內外成品油價格發生逆轉,進口燃料油成本下降,12月地方煉廠開工率重回50%以上。同時社會經銷商開始釋放庫存,沿海走私油品增加,部分加油站降價,但是銷售依然困難。近兩年國內外柴油價格對比。
2.4 1—8月表觀消費快速增長存在虛高成分
2008年1—8月,由于國內油價大幅低于境外,油品走私出口加劇了國內供應緊張局面。按照香港海關統計,2007年1—8月進口汽柴油276萬噸,而2008年同期僅進口181萬噸,同比減少95萬噸。同時,部分油品也有可能流向越南、緬甸、蒙古等地區。2008年第2季度內蒙古自治區的成品油銷量同比增加70%,明顯異常。綜合估計,2008年1—8月國內流向境外的成品油數量在120萬噸以上。同時,由于預期油價上漲的心理因素,造成社會囤油現象明顯。據抽樣調查分析,社會庫存增加50萬噸左右,各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應緊張局面。
據市場監測,2008年上半年山東地方煉廠成品油產量(包括非標油品)同比減少20萬噸左右;廣東地方煉廠產量同比下降15—20萬噸;東北地方煉廠加工量也銳減。綜合估計,全國地方煉廠成品油資源同比減少50萬噸左右,如果扣除兩大集團委托加工的產量,則地煉資源減少約120萬噸,而這部分數量以前不在表觀消費統計之列。
從需求側分析,2008年1—8月國內成品油實際消費同比增長10%左右,增幅小于表觀消費口徑。
2.5 9月以后金融危機加速了實際消費量的下滑
受國內宏觀調控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共同影響(后者影響更大),2008年9月我國成品油市場消費急劇下滑。從宏觀層面來看,2008年10月和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和5.4%,增速創2002年3月以來新低;發電量同比下降4.0%和9.6%,為連續兩個月負增長。11月中國進出口額7年來首次負增長,其中出口下降2.2%,進口下降17.9%;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大幅跌至38.8%,為2005年1月該指數創立以來最低;9—11月全國貨物周轉量分別同比增長14.2%、4.5%和—9.6%。金融危機使得汽車、交通、旅游、建筑、工礦、發電等諸多行業受到沖擊,而這些領域與成品油消費緊密相關。
通過對湖北、廣東、江蘇、上海和浙江五省市調查結果看,金融危機主要影響出口型制造業,由于貨物運輸量下降,車流量明顯減少。從波及程度來看,對貨車用油影響最大,其次分別是廠礦企業、建筑與發電用油,而對轎車與客車用油影響相對較小。從地域分布來看,沿海出口貿易比重較大的影響大,內陸地區影響相對較小。初步推算,2008年第4季度成品油實際需求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數量(相對于正常增長)約為400萬噸左右。
3 2009年國內成品油市場供需展望
3.1 宏觀經濟環境不容樂觀,持續發展仍有機遇
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發達經濟體己出現經濟衰退。危機本身尚未見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從2007年的5.0%減緩至2009年的2.2%,為自2002年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速。世界銀行預計,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0.9%,世界貿易減少2.1%,為25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將進一步影響中國,而且經濟內生性變化帶來的周期性調整壓力會明顯大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和國內結構調整因素相疊加,增加了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預計,2009年中國GDP增速為8%左右,但如果世界經濟下滑幅度超過預期,或者政策干預實施力度不足,不排除更低的可能。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連續下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提高了3000多種商品出口退稅率,加大了對中小企業信貸,統一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以及進一步加大了支農惠農政策力度,明顯增強了中國經濟抵御風險能力。今后兩年政府將增加4萬億元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重點推進資源型產品價格、資本市場、國有企業、財稅體制、農村體制和投資體制等領域的改革,以及更加重視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擴大內需,努力保持宏觀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同樣為國內煉油工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
3.2 石油需求放緩導致國際油價低位徘徊,國內燃油稅政策將產生深遠影響
國際油價在經歷了連續5年的高漲達到歷史高峰147美元/桶之后,2008年7月開始大幅下跌,目前降至40美元/桶左右(相當于2004年水平)。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迫使石油市場投機資金大規模撤離,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已經步入衰退,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速也不同程度地放緩。美國能源署、瑞士銀行、美林和德意志銀行分別預計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將下降45萬桶/日、30萬桶/日、40萬桶/日和50萬桶/日,國際能源署、巴克萊和法國興業銀行則分別預計全球石油需求量將增加44萬桶/日、11萬桶/日和30萬桶/日。2009年OPEC剩余產能將增加至300—400萬桶/日。總體來看,石油需求不旺,供應面得到大大改善,國際油價將在較低價位徘徊。如果全球救市措施有效,最快到2009年下半年經濟有可能出現恢復,石油需求增長將延遲到年底顯現,OPEC減產和上游成本增加等因素將支持油價在30—50美元/桶上下波動。但是長期來看,由于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缺乏良好替代品,在剛性需求的支撐之下,未來油價還將上漲。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和稅務總局發布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已于2009年1月1日在全國實施。方案提出要完善油價形成機制,理順成品油價格。按照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水平,調整后的成品油價格會略有下降,短期內國內煉廠利潤將有所減少;但長期看,理順定價機制有利于穩定煉油企業效益。由于燃油稅征收環節放在生產企業,油品從出廠到銷售的時間長短將對占用資金成本有一定影響。對于地方煉廠來講,可增加加工海洋原油數量降低成本壓力,同時,生產非標產品存在避稅的可能。另外,國外油品走私進入國內的驅動力加大,因此成品油隱性資源依然會存在。長期來看,價格調整是解決成品油供需矛盾的關鍵因素之一。
成品油消費稅提高了,但是稅后價格水平未提高,而明顯低于此前市場預期的30%—50%的稅率,則有望降低消費者的用車成本。這長期來看可起到鼓勵消費的作用,短時間內受金融危機影響汽車行業難以很快走出低谷,只是會對小排量汽車銷售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航煤不征收消費稅,降低油價將有利于航空公司降低成本。長期來看,燃油稅政策的實施有利于全社會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3.3 成品油終端用戶成長乏力,需求增長的不確定性加大
1)宏觀經濟形勢決定了2009年的國內汽車銷售會相對低迷
從經濟周期的角度分析,經濟下滑導致社會財富縮水,勢必影響汽車消費,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但是,2009年也存在以下刺激汽車市場增長的利好因素:政府將在2009年投入2萬億元用于基礎建設,這對商用車需求會產生一定的拉動作用;國務院提出要積極擴大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發展汽車消費等保險業務;在一系列惠農、利農政策推動下,農村汽車市場或將啟動;油價、原材料價格下降將有助于緩解汽車成本上升壓力。國家信息中心預計,2009年國內汽車需求943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0.7%(見圖9)。但是,如果按照2008年年底銷售趨勢,2009年汽車銷量甚至可能下降。從結構來看,乘用車小排量有可能峰回路轉,工程類商用車好于運輸類商用車,公交和農村客車市場相對較好。
從歷史規律來看,汽車銷量變化是成品油消費增長變化的先導因素。2009年汽車市場低迷,以及經濟不景氣導致車流量下降,決定了汽車用油增速下降。預計,2009年機動車用油同比增長2%—5%,明顯低于2008年10%左右的增速。
2)鐵路、水運與民航的客貨運周轉量或將低速增長
隨著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周期性行業的產量(包括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大宗原材料、工程機械等)增速可能進入下降通道,鐵路和水運的運輸周轉量的增幅均有所下降。同時,考慮到鐵路電氣化的發展和水運替代燃料成本的下降,估計2009年鐵路和水運用柴油變化不大。2009年年初由于油價降低,民航燃油附加費暫時取消,航空客運周轉量將隨著公務出行反彈而增速加快,貨運周轉量增幅略有下降。預計2009年國內民航用油增長3.5%—6.0%,增幅與2008年基本持平,低于往年10%以上的增幅。
3)農機動力繼續平穩增長,而漁業資源小幅減少
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進入中級階段,2008年農機總動力將達到8億千瓦(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的目標),農機裝備及機械化作業水平穩步提高。預計,2009年農機動力的發展較2008年將略有放緩,農業用油增速4.5%—5.5%,同樣比2008年略有下滑。由于對農民購機繼續有補貼政策,對柴油消費也有補貼措施,估計燃油稅的實施對農業用油影響不大。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海洋捕撈的漁業資源在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下降,漁船總動力和漁船數量受到國家“雙限制”,漁業用油將延續緩慢下降的態勢。
4)基礎建設大規模增長,廠礦電力用油繼續減少
官方數據顯示,未來兩年內中央財政4萬億元的投資大約可帶動地方和社會13萬億元以上的總投資,每年增量投資達7萬億元,主要用于交通設施建設和災后重建。經過一輪調研,交通運輸部提出2009年的1萬億投資規劃,同比增長25%左右。其中高速公路的投資將達到4000~5000億元,農村公路將達到2000億元,而水運方面由于國際貿易的下滑,投資熱情下降,沿海港口的投資額將達到700億元,內河航道及港口則達到200億元。2009年鐵道部工作會議提出,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為7007億元(基礎設施建設6000億元),同比增長1倍多;計劃新線鋪軌5148千米,新線投產5849千米,復線鋪軌3462千米,復線投產4662千米,電氣化鐵路投產5606千米。2009年民航工作會議提出,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800—1000億元,同比增長33%以上。如此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勢必帶動建筑施工用油的上升,初步估計2009年施工用油增長3.5%—5.5%。
另一方面,預計2009年國內電力需求增速為4.2%—5.4%,新投產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電力市場短期供大于求局面已形成,發電用油降幅達到10%—13%。由于經濟環境短期內難以明顯好轉,出口型工業企業的發展仍不樂觀,工礦生產用油也將小幅下降。
綜合預計,2009年國內成品油需求將增長1%—4%,明顯低于2008年9%的增幅水平,消費柴汽比略有下降。同時,筆者認為2009年成品油市場需求不確定性增加,例如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國內拉動內需政策措施實施效果、國內外成品油價格接軌調價頻率,甚至包括天氣變化與自然災害等。如果經濟形勢得不到好轉,成品油消費可能出現下降態勢。
3.4 成品油供應能力增加,開工負荷取決于市場需求變化
根據項目建設進度預計,2009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集團新增煉油能力4000萬噸/年左右,還有神華集團煤制油項目可能投產,增加500萬噸/年左右能力。同時,地方煉廠煉油能力已達1億噸/年左右。如果油價合適,將會提高開工率。因此,2009年國內成品油供需緊張局面將大大緩解,甚至可能出現部分時段的過剩局面,需要增加出口來平衡國內市場,或者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決定新增能力的投產日期。
據美國東西方中心預計,2009年中國與印度煉油能力增加較多,亞太地區煉油毛利將處于下降的通道,這無疑將給國內成品油生產與出口帶來壓力。
4 結語
綜合來看,雖然2009年國內面臨經濟下滑和需求不旺的局面,但是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階段,具有較強的抵御風險能力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活力。中長期的宏觀經濟形勢決不會因為這場危機而發生逆轉。而且,政府出臺了理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辦法,有利于企業抓緊時機進行結構調整。市場需求是千變萬化的,市場占有是給有準備者預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