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銨產品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本文導讀:氯化銨產品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我國的氯化銨幾乎全部來自聯堿生產,1噸堿聯產約1噸氯化銨。由于氯化銨的價格約為純堿的一半左右,因此,氯化銨的價格對聯堿企業的效益有較大的影響。
一、 國內氯化銨市場現狀
我國的氯化銨幾乎全部來自聯堿生產,1噸堿聯產約1噸氯化銨。由于氯化銨的價格約為純堿的一半左右,因此,氯化銨的價格對聯堿企業的效益有較大的影響。氯化銨價格高,則聯堿企業的效益好轉,競爭力強。如果氯化銨價格過低,則將影響我國聯堿企業的健康發展。
1996-1999年間,我國氯化銨產量一直穩定在260萬噸/年左右,其中工業氯化銨產量10萬噸/年,出口約15萬噸/年,國內消費量約240萬噸/年,2000年,受部分大中聯堿企業增產擴能的影響,聯堿產量比1999年增產20%,達到320萬噸,國內消費量約300萬噸。2001年,預計氯化銨產量達到350萬噸/年左右。2000年底以前,國內氯化銨價格雖然有所波動,但總體平均價格在550元/噸左右,比較合理。
2000年底,氯化銨價格出現大幅度下滑,2001年的平均出廠價格在400元/噸左右,對聯堿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十五”期間,我國聯堿企業仍有增產50-100萬噸/年的潛力,如果氯化銨的價格始終處于不合理的價位,將不利于我國聯堿行業的發展。
二、 當前氯化銨的產品結構
我國氯化銨的出口近年來在12-15萬噸/年左右,其中工業氯化銨約4-5萬噸/年。
在我國,95%以上的氯化銨作為氮肥施用,少量用于工業原料。近年來工業氯化銨價格較高,出口占50-60%,部分企業都有擴建工業氯化銨能力的打算,但由于國內外對工業氯化銨的總需求數量有限,不可能超過國內產量的5%,因此,氯化銨的市場主要集中在氮肥領域。
從氯化銨肥料的使用講,一是直接施肥,二是作復混肥的原料。當前我國只有不到10%的農用氯化銨直接施肥。其余都銷售給復混肥廠作原料。
形成如此消費結構,一是我國復混肥的生產工藝主要是蒸汽團粒法,相比于氮肥其他品種如尿素作氮源,氯化銨為粉狀,具有造粒性能好,此外,部分農村市場需求中低濃度的復混肥,等氮量價格低于尿素等優點,因此,氯化銨得到廣泛應用;二是相比于尿素呈粒狀,氯化銨為粉狀產品本,身外觀性能差,且氯化銨生產企業沒有在直接施肥領域作更多的宣傳推廣工作,因此氯化銨直接施肥量比例較低。
以上消費結構,在2000年以前我國復混肥以蒸汽團粒法為主的市場狀況下,基本保證了氯化銨的市場平穩。但2001年氯化銨的價格大幅度下滑,而同期尿素、碳銨等氮肥產品價格呈上漲之勢,說明如此消費結構有其不合理之處。
三、 我國氮肥及復混肥發展趨勢及對氯化銨的影響
2000年,合成氨開工能力約3700-3800萬噸(統計能力4100萬噸/年),產量3363萬噸,折氮2750萬噸,氮肥產量2398萬噸(差額為工業氨及氨損失等),進口氮肥約100萬噸(從復合肥中帶入),尿素出口96萬噸。
我國連續四年停止進口氮肥,導致國際氮肥市場價格下滑,國際上的大型氮肥企業進行了較大的結構調整,當前在中國仍沒有大量進口的情況下,國際價格已經高于國內價格,從而實現了2000年我國尿素的凈出口。但國內價格依然低迷,說明國內供應已經能夠滿足國內的需求。加入WTO后,我國化肥進口逐漸放開(配額放大,關稅變化不大),進口量可能有所增加。但由于國內價格較低,中國化肥消費基礎大,因此,就世界氮肥總平衡而言,進口量不可能超過總消費量的15-20%,且我國還有30%的碳銨,屬逐漸淘汰的產品。總之,進口化肥對國內的市場沖擊有限,但迫使國內氮肥的市場價格處于較低的價位。
氯化銨僅占國內氮肥總量的3%,只要氯化銨進行較好的市場定位和開發,充分發揮長處,是有一定發展空間的。
*2000年的數據是在2000年1-10月份統計基礎上的估測數。
2000年,全國NPK復合肥生產企業約50-60家,總能力約1000萬噸/年(實物量,以45%的濃度計,下同),產量500萬噸,產品基本為高濃度,能力在10萬噸/年以上的約有35家。全國已頒發生產許可證的混配肥生產企業有2000多家,實際生產能力在5000萬噸/年以上。多數企業能力在3萬噸/年以下,生產工藝以蒸汽團粒法為主,極少數采用擠壓法、粉狀直接摻混等工藝。能力10萬噸/年以上的有30-40家。混配肥總產量難以精確統計,2000年預計產量1000萬噸左右,中低濃度產品占有較大的比例。總體來講,企業規模小,產品養分濃度低,品牌差,其競爭力受到限制。
近年來,我國復合肥消費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在化肥總消費量中所占的比例仍較低,約20%,距離世界平均水平(31%)及發達國家水平(50-60%)還有較大差距。因此,今后我國復混肥的需求及產量將繼續增加。
當前在建大型復混肥企業能力估計有600萬噸/年以上,但多數企業采用的是尿基、硫基及料漿法等生產工藝,而非蒸汽團粒法。因此,預計今后蒸汽團粒法混配肥的產量增加有限。如果氯化銨進一步增產,僅靠混配肥市場來穩定氯化銨的價格是困難的,必然導致相對的過剩。其出路只有開辟氯化銨的直接施肥市場。
四、 氯化銨直接施肥市場分析
從肥料的利用講,氮肥分基肥和追肥,需要多次施肥,而磷肥和鉀肥主要作基肥,因此,基肥通常需要復合肥,而追肥主要施氮肥。此外世界氮肥總量是磷肥的2-4倍,因此,世界上氮肥的復合化率較低,磷肥和鉀肥的復合化率較高。如世界氮肥的平均復合化率只有15%左右,美國19-20%,西歐只有16%,但磷肥復合化率美國和西歐均達到90%以上。
1999年我國化肥消費4125萬噸,其中氮肥2600萬噸,復混肥消費880萬噸,如果復混肥中氮肥以40%計算,則我國氮肥的復合化率13%。
以上顯示,世界氮肥及發達地區的復合化率不足20%,我國13%左右,即80%以上的氮肥作為直接施用。我國氯化銨復合化率達到95%,說明在直接施肥領域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需要企業去開拓。如果氯化銨直接施肥率達到30%,則直接施肥量在100萬噸/年以上。
由于氯化銨的總氮量僅占全國氮肥總量的3%,而適合氯化銨的地區和作物(如南方水稻)氮肥需求量遠高于此值,因此,作為直接施肥,作為尿素和碳銨的可替代品,氯化銨的市場容量可以說是廣闊的。但作為復混肥的原料,由于化學料漿法復合肥生產工藝基本不使用氯化銨,只有蒸汽團粒法采用,其市場前景是有限的。2001年我國氯化銨增產約20%,但混配肥增產有限,直接施肥市場沒有打開,導致氯化銨供應相對過剩,其結果必然導致氯化銨價格的不合理下滑。這可能是2000-2001氯化銨價格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國氯化銨直接施肥市場沒有打開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當前氯化銨的產品為粉狀,與我國主導氮肥產品尿素相比,產品外觀物理性能差;
(2) 根據了解,氯化銨直接施肥的市場開拓工作只有大化集團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在遼寧地區每年銷售10萬噸左右,且總結出氯化銨用于水稻和玉米具有抗倒伏、返苗快和不探青等優點,產品價格高于出售給復混肥企業50-100元/噸,且貨款回籠迅速。而最適宜直接施肥的南方地區聯堿廠卻銷量很低,說明氯化銨作為聯堿企業的聯產品,氯化銨的銷售及市場開拓沒有重點抓。
因此,要打開氯化銨的直接施肥市場,首先改善氯化銨的產品物理性能,即生產大顆粒氯化銨,然后加大產品的銷售及農化服務工作,使農民充分認識氯化銨對尿素及碳銨等產品的可替代性及在水稻等作物上的優良性能,如果氯化銨直接施肥數量增加到100萬噸/年,300萬噸/年作為混配肥的原料,則我國在十五末可以消化400萬噸/年的氯化銨產量,并保證市場和價格的穩定,為聯堿企業的發展打好基礎。
五、 顆粒氯化銨的優良性能
影響化肥使用的關鍵因素除肥效外,還有儲存、運輸和裝卸性能。粉狀肥料有許多缺點,如離析,難以控制結塊,流動性差,難以實現機械化施肥,在施用過程中易形成粉塵而流失等。解決以上問題的途徑之一是實現肥料的顆粒化。
顆粒肥料物理性能好,裝卸時不起塵、長期存放不結塊,流動性好,施肥時易撒布,并可實現飛機播肥、減少損失等要求,同時還可起到緩釋作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此外,不同但大小相近的顆粒肥料可實現直接摻混,得到低成本的混配肥(BB肥),具有和復合肥同樣的肥效。因此國內外肥料造粒技術不斷發展,大顆粒尿素、磷銨、復合肥、顆粒鉀肥等產品發展迅速。當前在世界化肥總量中,顆粒肥料約占35%左右。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地區,機械化施肥比較普遍,要求肥料顆粒化及復合化,如在美國,鉀肥產量的40%都進一步加工成顆粒鉀。顆粒肥料約占化肥總消費量的60%。
當前,我國顆粒肥料主要有磷銨(包括DAP和MAP)、NPK復合肥、大顆粒尿素、顆粒多孔硝銨、重鈣以及各種混配肥,約占化肥總產量的20%左右。但其中約50%是以多種粉狀基礎肥料為原料,通過蒸汽團粒工藝形成的混配肥料。
當前我國的氯化銨產品幾乎為粉狀,氯化銨比較適合南方多雨地區,進口地區東南亞氣候也比較濕潤,粉狀肥料易吸潮、板結,顆粒肥料比粉狀肥料優越,肥效也長一些。因此,顆粒氯化銨,是開拓南方直接施肥市場的有效途徑。
六、 大中型聯堿企業建設顆粒氯化銨的建議
我國較大的聯堿企業有大化(45萬噸/年)、雙環(55萬噸/年)、自貢30萬噸/年、天堿(20萬噸/年)、金昌和昆山(分別15-20萬噸/年),以上合計180-190萬噸/年,占氯化銨總產量的50-60%。為實現顆粒氯化銨裝置的規模化,建設大顆粒氯化銨裝置應首先立足以上企業進行。
如果“十五”末,我國能夠形成100萬噸/年的直接施肥市場,在現有復混肥的基礎上穩定300萬噸/年的復混肥市場,出口和工業氯化銨穩定20-30萬噸/年,則可形成良性的氯化銨消費市場結構。即使屆時大顆粒氯化銨的價格與粉狀產品的價格差異不大,則類似我國的重質純堿及出口價格,雖然出口價格不高于國內銷售價格,但保證了國內總體消費市場的穩定,進而提升產品的總體平均價格。因此大中型聯堿企業建設大顆粒氯化銨裝置并開拓直接施肥市場將對全行業進而對企業自己產生積極的影響。
七、 大顆粒氯化銨生產工藝及經濟可行性分析
建設顆粒氯化銨裝置的建議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經提出,其工藝路線主要有兩種,一是改變結晶器的操作條件以得到大顆粒的氯化銨結晶;二是在粉狀干銨產品后建設棍式物理擠壓生產裝置。前者優點是工藝路線簡單,顆粒呈球型,但缺點是操作條件控制嚴格,顆粒最大平均在1mm左右,生產強度低(或建設超大型結晶器,或犧牲現有結晶器的生產強度);后者優點是生產強度大(當前引進裝置單線可達到25萬噸/年),產品可達到2-4mm,缺點是工藝流程長,顆粒不圓。
為降低后者擠壓法的投資,國內曾試制國產輥式擠壓機,但由于規模小、顆粒強度低(易粉碎),沒有成功推廣應用。天津堿廠在1990年引進德國生產的擠壓造粒裝置,能力為5-7萬噸/年,產品質量完全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自貢引進德國生產的擠壓造粒裝置用于生產重質純堿,能力達到15-20萬噸/年。
根據以上分析,建議國內大中型聯堿企業引進建設大顆粒氯化銨裝置,規模為15-25萬噸/年,總投資1500-2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