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膜工業發展歷程及發展前景
本文導讀:我國膜工業發展歷程及發展前景,1958年以前,我國膜工業完全空白;2008年膜市值60億元,國產反滲透膜市場占有率達到10%。
1958年以前,我國膜工業完全空白;2008年膜市值60億元,國產反滲透膜市場占有率達到10%。
中國的膜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三大板塊之一,占全球消費量的20%。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膜工業一紙空白。從1958年著手研究,到如今已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膜工業體系。中國膜工業的發展過程是自力更生、技術突破,并逐步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回憶中國膜工業5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國膜工業協會秘書長劉憲秋如此感慨。
劉憲秋告訴CCIN記者,我國膜技術發展至今,已經突破了國外封鎖,走出了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到2008年,全國膜市值60億元,相關工程約200 億元,國產反滲透膜市場占有率達到10%。截至目前,我國膜工業領域有研究單位120家以上、生產企業約400家、工程公司約2000家,基本上各種膜都能生產。中國的膜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三大板塊之一,占全球消費量的20%。
回顧中國膜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8~1995年。這一段歷史走得既漫長又艱難,中間還有多次停頓,是我國膜工業的探索起步階段。1958年,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以及幾個大學對電滲析膜的嘗試性研究開啟了我國膜工業的大門。此后,國家有關部委組織了多項技術攻關和專項建設,并批準成立了分離膜的國家工程中心。從“六五”開始,多個膜相關項目列入了國家“863”、“973”計劃。在以后的發展中,更是幾乎每年都能有20~25個課題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但是,此間我國膜項目產業化水平與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差距,不管是膜材料,還是水處理工程的建設,都只能由國外公司完成。
第二階段是1995~2005年。在此階段,我國雖然在某些技術指標上還落后于國外,但已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膜工業體系。反滲透膜技術含量比較高,代表著膜工業發展的水平,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攻關對象。上世紀90年代,我國反滲透膜基本靠進口,當時國內雖然也有自己的產品,但性能跟國外差距較大,如,脫鹽率低、品種單一、裝置靠仿造等。1997年,我國終于取得了一個標志性成果——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中心完成了500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這是我國自主建成的第一個海水淡化裝置。從2000年開始,國產膜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應用,涌現出了北京時代沃頓、山東招金膜天、天津膜天膜等大批膜生產企業。與此同時,反滲透復合膜、無機膜、納濾膜等一批高性能新膜組器逐步實現了產業化,滲透汽化、膜蒸餾、膜反應等一批新技術取得突破,并成功建立了以海水淡化為代表的一批示范工程。到2005年,我國膜制品市值約30億元,相關工程約100億元。其中,反滲透膜市場占有率為56%,超濾、微慮為 37%。在反滲透膜這塊最大的蛋糕中,國產反滲透膜分享了3%的份額。
第三階段是2005年至今。近年來,我國的膜工業市場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速。生產技術漸趨完善,基本上各種膜都能生產,是我國膜工業大發展的起步階段。國產反滲透膜脫鹽率已達到國際最尖端水平的99.7%,且抗氧化、抗污染能力強,市場占有率已上升至10%;在全球范圍內首創的聚氯乙烯合金中空纖維膜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已成功應用于國際大型飲用水工程;熱致相分離法制備聚偏氟乙烯中空纖維膜新工藝被攻克。特別是在今年年初,格蘭特正式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這標志著我們已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國產的微慮、超濾膜也逐漸替代了進口膜,一些外企在更換設備時開始選擇我們的產品。
劉憲秋欣喜地談到,進入2009年,行業內發生的兩件大事更是釋放出了我國膜工業將迎來更大發展的信號。中國藍星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本東麗公司的合資項目已舉行奠基儀式,這是我國最大的反滲透膜項目。大型國企藍星的加入將改變我國膜產業布局,也讓我們看到了國有資產對膜行業未來的信心。此外,我國還通過其他的渠道引進了反滲透膜生產技術,該項目目前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并獲得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來自國家層面的支持讓膜行業的發展多了一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