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如何讓進軍茶飲料
本文導讀:茶企如何讓進軍茶飲料
今年夏天,飲料市場又掀起了新一波茶飲熱。三得利在北京和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市場大力推廣黑茶飲料,可口可樂也加大了原葉茶的宣傳;6月,康師傅鐵觀音茶隨著央視廣告,遍布大街小巷。
在日本,茶飲料已超越碳酸和果汁飲料,成為僅次于啤酒的第二大飲料品種,且呈現上揚趨勢。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茶飲料競爭看上去似乎幾近慘烈,但其實,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面對難得的機遇,飲料企業風風火火。在這場依然處在“起步階段”的茶飲熱戰面前,茶葉企業該當何為?是作為原料企業樂觀其成,還是投身其中分一杯羹?
茶企在觀望
茶葉企業普遍看好未來的茶飲市場,然而,記者采訪發現,絕大多數茶企對這一未來市場卻隔岸觀望。
某知名綠茶企業老總告訴記者,“目前沒有投資茶飲生產線,最近五年內也沒有投資的規劃。”筆者調查了福建、湖南、貴州、安徽等不少茶區的大型企業,均沒有發現相關投資計劃。何以如此?八馬茶業副總經理林榮溪的觀點說出了多數茶人的心聲,“動輒上億元的宣傳推廣經費,龐大的營銷網絡,大批量鋪貨,乃至于拖沓的回款期,這些都超出了多數茶葉企業的營運能力,風險太高。”
河南信陽市五云茶葉集團副總歐陽道坤說,“旭日升當年風風火火,響遍全國,從大型超市,到鄉村小店,都有旭日升的茶飲料。如今,由于管理不善,旭日升早已經銷聲匿跡,乍起乍落之間,只留給茶行業沉思的背影。包括我們在內的不少茶葉企業,都有大筆貨款呆壞在旭日升的賬戶上。”
如果說,作為新興企業,旭日升的隕落讓茶葉企業對茶飲生產提高了警惕,那么,傳統茶企的茶飲頹敗則“撞碎”了不少茶企的茶飲夢。
早在1995年,中國就已經有了一家茶葉企業投資茶飲生產。罐裝茶飲料的發展歷史并不長,“時年14歲”。1981年,日本伊藤園發明了灌裝茶水這一新型飲茶方法。自此,罐裝茶飲從日本擴展到東南亞、歐美、我國港臺和大陸。當時,伊藤園生產灌裝茶水的原料鐵觀音,來自福建安溪。安溪茶廠作為原料供應商,近水樓臺先得月,首先在中國引入了一條完全的鐵觀音茶水灌裝線,成為茶葉行業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生產線采用原湯高溫灌裝,不添加任何糖分和其他食品添加劑,用易拉罐包裝,是真正的原味茶。
唐密茶道傳人謝美霞女士,曾經是這家企業的北方區負責人,并負責茶葉企業該首款茶飲在北京地區的推廣。她說,“茶水是真正的原汁原味,比當前市面上的原味茶‘更像茶’,而且攜帶方便,我們這種不喝飲料的老茶人,對它也戀戀不舍。出去拜訪客戶的時候,自己帶著路上喝;和超市經理洽談的時候,請他們品嘗,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北京銷區當時拿了一噸貨,業務員喝了一半,超市經理喝了一半。雖然品質好,但是市場洽談不成功,最終以失敗告終。進入超市的渠道太難了!”最后,這家企業的茶飲產品全部出口俄羅斯等國外市場,“遠走他鄉”。
茶企開拓國內茶飲市場,鎩羽而歸的不僅僅是安溪茶廠這些“年輕后生”。北京地區具有百年歷史的某老字號茶企,曾經努力嘗試做大茶飲業務,最后也黯然收場。茶書網總經理陳龍認為,“老字號與茶飲之間存在品牌和文化鴻溝。老字號的忠實客戶群,是年齡稍長的老茶人,而茶飲的消費群體以年輕人居多。在老字號門店賣茶飲,自然難以得到市場的認可。在店外賣茶飲,營銷能力又跟不上茶飲市場的節奏。老字號茶飲夭折,卡在了營銷環節。”
茶飲缺茶味?
7月28日,記者攜帶號稱原味浸泡的某知名品牌鐵觀音茶飲料,走進北京馬連道茶葉一條街的一家茶店。在記者的一再勸說下,店老板終于品嘗了一口——在專業茶人眼里,茶飲似乎“不配叫茶”,更不值得品嘗。
“這種號稱原味的茶飲,實在太多了,簡直泛濫成災。就以這瓶鐵觀音茶為例,加了白砂糖,口感發膩,不僅缺少茶味和茶香,而且沒有回甘,差極了。除了名字像鐵觀音,其他一概不像。”品嘗過一小杯以后,她再也不肯多喝一口。
目前的茶飲市場,娃哈哈、統一、康師傅、可口可樂等知名快消企業占據主流地位,引導著行業的發展,主導著消費者的“茶飲”觀。甜甜的口感,似乎非常適合年輕人的口味需求,茶飲企業也是主打年輕、時尚、運動的元素,而傳統茶葉企業的文化定位則是內蘊、雋遠。同一個“茶”概念,在快速消費品企業和傳統茶企業中產生了明顯不同的影象。
記者調查發現,對于有多年茶齡的老茶人來說,喝茶飲料不啻于自虐,簡直就是虐待自己的味覺和嗅覺。看來,茶飲料和茶確實有著迥異的市場區隔。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說,“傳統茶葉企業很少直接生產茶飲料,但是,作為原料供應商,茶企也在茶飲料市場的膨脹繁榮中得到了很多好處。無論大家怎么看,茶飲料都是對傳統茶產業的創新,是茶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絕大多數茶飲料都是含糖茶飲,糖分作為重要的添加劑,迎合了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其實,茶飲添加糖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遮掩茶成分的‘低劣’。多數茶飲使用的原料都是品相較低的茶葉,口感差,添加糖分就是為了掩蓋這一缺憾。對于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口感,是概念。能跟茶葉貼上等價號,為產品貼上茶標簽,就萬事大吉。”某知名茶人說。
茶企有優勢
“茶”字可以有多種寫法,“茶飲”也可以有不同的做法。當前,多數茶企依然在觀望,少數敢于嘗試的茶企已經奮戰在了茶飲商海第一線。普洱之鄉云南瀾滄江的普洱茶企、黑茶之鄉湖南安化的黑茶企業,乃至主營出口的福建鐵觀音茶企,都在努力嘗試新的發展路徑,頗有星星之火意欲燎原的氣勢。他們會重復既往茶企的歷史嗎?是否會繼續敗走麥城?茶企做不起茶飲,會是一種宿命嗎?
有茶人認為,茶葉企業中一定會發展出幾家全國知名的茶飲企業。不懂茶的企業主導茶飲行業,是不正常的,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某資深茶人說,“茶飲需要茶葉企業,我相信這是一種宿命——如果有宿命的話。可以說這是信仰,也可以說這是合乎邏輯的推理和預測。”
回顧早期的先行者,茶企折頸茶飲,都是茶企的錯嗎?還是市場環境使然?八馬茶業副總林榮溪說,“茶葉行業在快速發展的通道上,依然處在生產基地、茶葉品牌的建設中,茶飲、茶葉提取物等后續產品,還沒有排上多數企業的議事日程。早期茶企折頸茶飲生產,有生產企業自身組織不完善和行業發展不到位的雙重原因。”
在人才和資金充分流動的今天,茶企的營銷和資本短板是否能阻擋行業的發展?據湖南省茶葉學會理事長劉仲華教授介紹,在目前的三類茶飲生產工藝中,小規模的生產線只需要500萬元投資,市場分析可實現4000萬年銷售額。某風險投資經理說,對于投資建廠來說,500萬投資額度并不大。這是一個“不差錢”的時代,只要有好的項目,一定會吸引投資者的眼光。有豐厚的資金保障,一定能做好營銷工作。關鍵是,首先建起看得見的項目,這樣才會吸引外來投資。
在目前的茶飲市場中,茶企的優勢何在?“知茶味!”與飲料企業相比,茶葉企業有豐富、優質的茶葉資源。茶飲的競爭力,依賴于好茶、好水,這為茶葉企業生產廣受歡迎的茶飲奠定了基礎。三得利茶飲客戶經理告訴記者,現在的茶飲市場,依然是低糖茶飲占主流,但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是無糖原味茶飲。在日本和香港市場,茶飲產業已經走過了低糖茶飲階段,無糖茶飲占據著明顯的優勢。記者采訪獲悉,罐裝茶水的首創者伊藤園,近期將在上海等城市試點推廣無糖茶飲,開始嘗試在我國內地市場大規模推廣這種未來茶飲。
某資深茶人說,目前,這是一個茶飲轉型階段,缺少真正的霸主,茶葉企業介入恰逢其時,正好可以發揮自身優勢。
目前的茶飲行業,消費群體定位雷同,呈現統一、康師傅、可口可樂爭霸的局面。這種競爭格局,為茶葉企業投身茶飲留下了“藍海”空間——年齡稍長、鐘愛茶味的消費者。一位策劃營銷師說,“茶葉企業,可以將茶葉品牌忠誠度成功轉移到茶飲產品,同一個品牌的茶飲料和茶葉還可以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攜手并進,共壯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