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宏觀經濟走勢為農機行業發展帶來機遇
本文導讀:2010年我國宏觀經濟走勢為農機行業發展帶來機遇,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2009年,中央政府審時度勢,適時出臺包括4萬億元投資在內的一系列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
內容提示: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2009年,中央政府審時度勢,適時出臺包括4萬億元投資在內的一系列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將農機具購置補貼列為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之一,持續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進一步實施推進支農惠農戰略,從而帶動了中國農機產業率先從全球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一舉實現了全行業產品產銷總量、銷售收入、企業經營利潤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最高記錄的歷史性突破。據有關部門預計,到2009年末,全國農機工業生產總值和銷售收入將雙雙突破23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高達20.1%;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機化水平48.8%,同比增加3.8個百分點;農機行業實現經營利潤可望突破100億元。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2009年,中央政府審時度勢,適時出臺包括4萬億元投資在內的一系列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將農機具購置補貼列為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之一,持續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進一步實施推進支農惠農戰略,從而帶動了中國農機產業率先從全球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一舉實現了全行業產品產銷總量、銷售收入、企業經營利潤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最高記錄的歷史性突破。據有關部門預計,到2009年末,全國農機工業生產總值和銷售收入將雙雙突破23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高達20.1%;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機化水平48.8%,同比增加3.8個百分點;農機行業實現經營利潤可望突破100億元。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面勝利和為“十二五”規劃良好開局奠定基礎的關鍵一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出席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指出,當前,我國繼續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任務艱巨繁重。2009年12月7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作為2010年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會議指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會議還通過5個“更加注重”特別清晰地闡述了2010年我國經濟工作的著力點,即: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對于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國內外經濟學者和業界人士大都持謹慎樂觀態度,一致認為GDP“坐八望十”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預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著名學者張立群預計,2010年外部環境依然比較嚴峻,但不會進一步惡化。隨著出口企業適應能力和競爭力提高,預計出口將結束負增長,實現1位數增長。國內需求將由政府投資拉動轉向由市場力量推動的溫和增長。在支持家庭買房、購車等消費政策持續不變條件下,隨著就業和收入形勢的好轉以及住房、汽車供給狀況的不斷改善和增加,預計消費結構升級活動仍然比較活躍,居民消費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投資增長方面,房地產投資將達到30%至40%的增幅,并成為推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此外企業投資將逐步活躍,在市場力量推動下,投資增幅將保持在20%左右。據此預測,2010年,我國GDP增長率將維持在9.5%左右。
關于農機產業形勢,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到2009年末,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已達48.8%左右。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發展水平正處于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的歷史時期。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持續實施和對農業投資力度的逐步加大,未來10到15年間,將是我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農業裝備產品市場經營的黃金時期。具體可從幾個方面分析得到驗證。
一是國際國內宏觀經濟逐漸復蘇,為農機市場持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從宏觀形勢判斷,2010年,盡管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依然存在,世界經濟復蘇基礎并不穩固,國內外經濟運行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但我國經濟總體趨好的大局已經不可逆轉。為確保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增長,擴大內需、增強消費仍將作為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而繼續實施推進,現行的拉動內需的各項經濟政策不僅不會終止,而且其廣度和深度還將會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幅為3.1%,而我國出口量占世界總量彈性為5.3。據此推算,2010年我國外貿出口業務將有望回升至16.43%左右,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出現的宏觀經濟“內熱外冷”的市場基本態勢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二是農業生產再獲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機產品市場需求增加。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預計1061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增產,首次實現連續3年超萬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關,實際增幅6%以上。一方面,由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增加,其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必將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各項社會保障實施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和保障標準的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實際支付能力正在逐步增強,這必將成為拉動我國農機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一股重要的內生力量。
三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耕地保護政策為農機市場提供了穩健的發展基礎。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構建符合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體系,《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我國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億畝,基本農田不低于15.6億畝的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而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實施的黑龍江千億斤糧食工程、吉林省增產百億斤糧食工程、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工程等一大批糧食安全戰略工程,必將拉動新一輪的農機產品市場需求強勁攀升。
四是農機合作社的蓬勃發展,為農機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據農業部提供的數據,到2008年底,全國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已達16.5萬個,其中,經工商部門正式登記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7860個,同比增長77.2%。2009年的中央1號文件以及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全國農村工作會議先后對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出了明確要求,與此同時,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財政、稅收、金融等扶持政策,農業部也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意見》,并提出了到2015年,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農戶數達到整個農戶總數的1/4以上的發展總目標。可以預見,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未來幾年內,我國農機服務合作組織必將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機合作社不僅可以使原先分屬于一家一戶的不適宜機械化作業的零星地塊實現機械化,使沒有能力獨自購買農機的分散農戶實現農機夢,而且還可以促進農機產品向大功率、復合型、高效節能化發展。由此不難判斷,隨著農機合作社的快速發展,農機市場必將迎來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
五是農村融資貸款環境改善,廣大農民對農機產品的現實購買能力增強。近年來,國家一直重視并積極推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一方面通過政策支持、政府扶持和市場運作等方法,積極推進鄉村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另一方面著力推進農業保險、農村擔保業務的試點工作。尤其是允許農民以擬購買的農機具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貸款等政策,使農民貸款融資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農民購買能力的提升,必將對2010年農機市場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六是農機具購置補貼實施力度的持續加大,對農機市場需求的刺激拉動作用愈加明顯。在2009年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曾明確指出“要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并適當增加補貼資金規模。”另據悉,中央財政安排2010年的農機補貼資金將在150~180億元之間,比去年的130億元增長15%~40%。若加上各省、市、區的地方補貼金額,預計2010年的農機具購置補貼總規模將在200億元左右。這對全國農機市場的拉動作用,將大大超過2009年的力度和規模,進一步推動農機工業的發展。
綜合上述分析,2010年我國農機行業仍將呈現平穩較快增長態勢。預計行業產銷規模增幅將在15%~18%之間。但在看到繁榮表象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充分關注障礙我國農機產業持續穩健發展的一些潛在的矛盾和嚴峻的考驗。如農機購置補貼“早、快、急”的特征將愈加明顯,生產經營企業如何安排產能儲備和應對旺銷季節可能形成的市場集中需求將面臨考驗。各生產經營企業在全力開展公關營銷、努力爭奪補貼指標與保證產品質量和服務跟進之間的矛盾將更加凸顯。政府農機主管部門如何加強工作監管、確保補貼資金按期兌現結算等方面也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