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縫紉機行業發展現狀
本文導讀:2010年我國縫紉機行業發展現狀,我國縫制設備產業規模有限,產業抗壓能力不足,導致產業的起伏頻繁。致使縫紉機低產能制約整個行業發展。
中國產業信息網訊:
內容提示:我國縫制設備產業規模有限,產業抗壓能力不足,導致產業的起伏頻繁。致使縫紉機低產能制約整個行業發展。
困擾縫制設備行業的一個產業深層問題是,產業規模太小致使抗風險能力較低。
服裝行業“些許”變動便能在這個產業掀起巨大波瀾,當服裝市場陷入“頹勢”時,大量縫制設備企業便陷入生存困境,而當服裝產業“稍微”回暖之際,縫制設備產業便可能出現產能不足,隨后,倉促提升產能進而造成產品質量下降。
根據縫制設備行業流傳較廣的一句調侃,這個改革開放來被坊間概括為“三起三落”的縫制設備產業,即便把歷史上形勢最好一年的銷售額劃歸一家企業所有,這家企業也做不到世界500強。
根據全球金融危機前制定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內容,我國縫制設備產業當時制定的2010年的產值目標也僅為600億元。
這構成了縫制設備產業的現實,規模的有限造成了產業抗壓能力不足,進而導致產業的起伏頻繁。也使得產業內稍微上點規模的企業便開始謀求多元化經營,以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無論是龍頭型企業中捷、杰克、標準,還是第二梯隊的上工申貝、通宇等,甚至“中產階級”匯寶等,這些企業都有大規模涉及其他行業的投資,很多企業在其他行業的產值已超過了縫制設備產業。
這個現實也在全球縫制設備巨頭身上得到體現,比如以縫制設備業務起家,目前仍是全球縫紉機市場主宰者之一的日本兄弟公司,該公司的縫紉機業務所占公司總業務比重已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僅占總業務的12%左右。
縫制設備行業的這個產業現實也在眼下的這波因服裝市場復蘇所導致的產能不足中得到集中體現。
首先,它可能放大了服裝產業的復蘇程度,盡管目前縫制設備行業都處于異常忙碌的現狀,包括杰克、通宇等一大批企業都忙于生產和擴大產能。然而,本報筆者隨機采訪了4家服裝業內的主流大型企業,得到的回復仍是謹慎、觀望。
以紡織服裝業務為主業的富潤控股集團聲稱,2010年迄今為止,服裝業的復蘇形勢仍未有突破性的“進展”。該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告訴筆者,服裝行業盡管有所回暖,然而在他看來并不明顯,因此,2010年是觀望的一年,“我們并不打算在這一年里進行大規模投資。”總銷售額以千億元計,同時,也是全球服裝經銷、批發和進出口貿易重要參與者的香港利豐集團最近也感覺到了市場的波折。該集團董事張家敏告訴本報筆者,盡管今年來利豐順利完成計劃內訂單,然而,過去幾個星期來,受歐洲幾國的破產危機影響,歐洲的訂單也出現了波折和反復的情況。
其次,在一波復蘇過后,縫制設備產業因產業現實制約而反應遲緩,“危機”破壞了整個產業鏈的平穩發展狀態,迅速呈現出產能不足的現實。更為糟糕的是,為了“彌補”產能不足、及迅速擴充產能,眼下,國內縫制設備企業出現了犧牲質量迅速提升產能,謀求短期利潤的現狀。
“今年以來,國內購買了縫紉機的部分服裝企業遭遇了一定的質量瑕疵。”楊雋斌表示,“這些問題很多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零部件的問題,很多零部件企業經過全球金融危機后,原有的生產模具都不能再使用了,需要重新開模,而新模具生產出來的產品是達不到以前的質量標準的。同時,在整機裝備系統中,由于工人都是新手,加上為了趕做訂單,或多或少忽視了一些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