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炭產業發展現狀及特征分析
本文導讀:煤炭是我國儲量最為豐富的資源,位居世界第三,產量居世界第一,在我國的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 其中,煤炭資源消耗占電力燃料的76%、鋼鐵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染料的60%。在一次性能源中,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雖然國家在大力發展新型能源產業,但在短時間內,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難以改變。
內容提示:煤炭是我國儲量最為豐富的資源,位居世界第三,產量居世界第一,在我國的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 其中,煤炭資源消耗占電力燃料的76%、鋼鐵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染料的60%。在一次性能源中,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雖然國家在大力發展新型能源產業,但在短時間內,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難以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原煤產量與GDP 總體呈現同向增長趨勢。煤炭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動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進步。作為國民經濟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的煤炭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煤炭產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
傳統產業概念是繼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出現后對以往技術產業的一種表述。通常以應用傳統技術為主體, 以生產傳統產品為主的產業,包括農業及各種制造業,如紡織、機械、輕工、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其特征主要表現為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較低,投資少、見效快,生產技術成熟,綜合競爭力減弱等。
中國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就已經開始認識和利用煤炭。周代的煤炭開采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漢代煤炭開始用于冶鐵;唐代煤炭用于煉焦;到宋元時代,中國的煤炭產量和開采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階段,同時也是煤炭開發和利用的鼎盛時期。可見,在幾千年中國社會的演進和發展歷程中,煤炭成為了一種源源不斷和無可替代的能源,而煤炭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煤炭是我國儲量最為豐富的資源,位居世界第三,產量居世界第一,在我國的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 其中,煤炭資源消耗占電力燃料的76%、鋼鐵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染料的60%。在一次性能源中,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雖然國家在大力發展新型能源產業,但在短時間內,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難以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原煤產量與GDP 總體呈現同向增長趨勢。煤炭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動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進步。作為國民經濟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的煤炭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2016年中國煤炭工業市場運行態勢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2 資源賦存依賴性強,分布不均衡
我國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極不均衡,總體格局是北多南少,西多東少。按省市區來分,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經濟還不發達的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貴州、寧夏6 個省區,2006 年查明煤炭資源量為8 333.75億噸, 占全國煤炭查明資源量的81.83%。而我國經濟發達,工業產值高,對外貿易活躍,能源需要較多的京、津、冀、遼、魯、蘇、滬、浙、閩、粵、瓊等東、南部各省市,2006 年查明煤炭資源量儲量為553 億噸,占全國查明資源量的5.4%。其中,繁華的現代化城市上海,至今未發現有煤炭資源賦存;開放程度較高的廣東省,查明煤炭資源量6.36 億噸, 北京市23.83億噸,海南省1.67 億噸,浙江省只有0.92 億噸①。
從分布區域來看,華北和西北地區煤炭資源豐富, 其次是西南地區,華東地區,中南地區和東北地區。華北、西北地區煤炭儲量大、種類齊全、煤質普遍較好,東、南部地區不僅資源少,而且開采條件復雜、煤質較差,綜合利用價值不高,而中西部地區相對集中,與經濟發達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點。這種逆向分布特點,使得煤炭生產地區位遠離用煤量較大的市場,運輸成本又成為制約煤炭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3 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由于長期受傳統工業經濟發展理念的制約, 煤炭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加之“有水快流”、急功近利的掠奪式開采,采富棄貧、采主棄副,導致資源極大浪費。據統計,我國煤炭資源回收率平均不到40%,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50%的水平。對于煤炭開采中排出的“三廢”即煤層氣、矸石、礦井水,利用重視程度也很低。據統計,全國瓦斯排放量超過150 億m3/a,抽放率僅為20%; 礦井總排水量在45 億m3/a, 凈化水利用率約為40%;煤矸石地面堆積約45 億噸, 并且每年仍以3.5 億噸左右的速度增加。
回采技術落后, 加之認識程度不足,嚴重破壞了煤炭資源的整體可采性。
煤炭資源在長時期的大規模開采后,對采空區的處理是土地直接塌陷,加上煤矸石大量堆積,造成了大型礦區、煤炭資源城市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引發許多自然災害,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這種破壞必然會造成外部不良經濟狀況日益突出,進而使得煤炭產業區以及煤炭產業自身后續發展動力不足,影響煤炭產業與以此為主導產業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據調查測算,井下每開采萬噸原煤造成的土地塌陷, 少的有0.033 公頃,多的達0.533 公頃,平均一般為0.133~0.2 公頃。對水環境、大氣環境均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礦業生態學》一書中作者對各工業部門的環境影響程度進行了對比研究,其結果如表1 所示。若以5、3、1、0 分分別代表強烈、中等、輕微、無影響四級予以定量分析, 其結果是, 采掘業對生物圈要素的影響最大,其嚴重程度總分31 分,其次是化工,總分21 分。可見,以采掘業為主導產業的煤炭城市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所受到危害最大。
4 屬于高危行業
煤炭開采可分為礦井開采和露天開采,露天開采的煤礦在總資源量中的比重是衡量開采條件的重要指標。據統計,我國煤層埋藏較深,已劃歸和可以劃歸露天開采的礦區主要有13 個,儲量約為412.43 億噸,僅占全國煤炭保有儲量的4.1%。煤炭開采主要以礦井開采為主,其開采條件的優良與煤礦中瓦斯含量成反比,惡劣的開采條件不僅影響煤礦的安全生產, 同時也增加了開采的難度,因此煤炭開采過程中危險性較大。尤其對于一些中小煤礦, 由于管理不善,片面追求產量和經濟效益,生產環境惡劣,安全隱患突出,安全生產投入不足,導致瓦斯爆炸、井下火災事故、頂板事故、突水事故等礦難頻繁發生。近年來,雖然全國煤礦安全生產狀況不斷好轉, 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5 煤炭業的進入壁壘較為復雜
煤炭工業的進入壁壘是較為復雜的。具體表現為不同規模、體制的企業以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企業所面臨的進入壁壘是不一樣的。盡管從理論上講,大規模地進行煤炭采選需要有大量專屬的固定投入以及大量的銷售費用,因而其規模經濟性也應該是比較顯著的。但由于煤炭開采成本受煤層埋藏深淺以及地質構造的影響較大,在一些煤炭賦存條件好的地區,開采規模要求不高,既不需要較高的技術和工藝,也不需要專門的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員,國家對其在資源、環境保護等問題上也沒有嚴格政策限制和監督制度,這樣使得小煤礦很少甚至根本就不承擔大量的外部成本,只要投入少量資金即可出煤并賺錢,特別是在低成本掠奪式開采的條件下根本不受規模限制。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規模經濟和必要資本量沒有對小煤炭工業的進入產生阻鄉鎮、個體中小型煤礦過低的進入壁壘使得中國煤炭產量極為分散,煤炭產量當中有一半是小煤礦靠原始落后的方式開采出來的,其中非法產量占30%。小礦與大礦之間劇烈的資源爭奪戰,為現代化礦井建設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留下了深深的隱患,并進一步惡化了中國煤炭市場的供需失衡,導致了中國煤炭工業效率極低的規模結構,影響了中國煤炭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6 開采技術決定煤炭產品生產效率與效益而非煤炭產品質量
煤炭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其形成是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作用富集而成,煤炭質量主要決定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地質結構,煤炭沉積和變質的過程,而并非決定于開采技術。
但是,煤炭開采技術是煤炭生產的重要環節,成熟的開采技術能夠降低煤炭生產成本,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可提高煤炭產量和開采回收率。作為現代化采煤的主要工具,煤機設備的選擇對煤炭開采起著至關重要作用。與世界主要產煤國家比較而言, 我國煤層埋藏較深, 而且以薄—中厚煤層為主, 巨厚煤層很少。
據第二次全國煤田預測結果,埋深在600m 以淺的預測煤炭資源量,占全國煤炭預測資源總量的26.8%, 埋深在600~1 000m 的占20%,埋深在1 000~1 500m 的占25.1%,埋深在1 500~2 000m 的占28.1%。據對全國煤炭保有儲量的初略統計,煤層埋深小于300m 的約占30%,埋深在300~600m的約占40%, 埋深在600~1 000m 的約占30%。不同煤層對采煤技術和采煤設備要求不同,煤層越厚,采煤越困難,對采煤技術和煤機設備的要求就會越高。因此,煤炭產業必須依靠先進的煤炭開采技術以及煤機設備的供應,才能實現不同煤層的有效開采和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