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合金行業發展歷程
本文導讀:五十多年來,中國高溫合金的發展密切結合我國航空和航天發動機的研究和生產,研制了多種牌號高溫合金,建立了我國高溫合金體系,成為美、英、俄以外,世界上第四個具有自己高溫合金體系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滿足新型航空發動機的需要,高溫合金的研究和使用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40年代,英國在鎳中加入碳、鈦和鋁等制成了第一種鎳基高溫合金——Nimonic 80,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系統。年代至50年代,美國發展了Inconel、Waspaloy、Udimet等系統。進入噴氣時代,發動機的渦輪需要承受極高的溫度,再次促進了高溫合金的發展。70年代至80年代,鑄造高溫合金逐漸超過變形高溫合金,在美國出現了Mar-M和IN系統。中國從1956 年開始試制高溫合金,目前已有GH系變形高溫合金和K系鑄造高溫合金。20世紀90年代初,粉末高溫合金制的壓氣機盤和渦輪盤投入使用,成為繼變形和鑄造高溫合金之后又一類高溫合金。
高溫合金發展歷程
中國高溫合金的發展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
1956年開始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等學校設立了高溫合金專業;在鋼鐵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分別設置了材料研究、材料基礎研究和材料應用研究的專業科室。撫順特鋼、上鋼五廠(現寶鋼股份特殊鋼分公司)和長城特鋼等企業通過引進設備、組織攻關逐步建成了高溫合金材料生產線,形成了為我國發展先進航空航天發動機相配套的生產體系。
五十多年來,中國高溫合金的發展密切結合我國航空和航天發動機的研究和生產,研制了多種牌號高溫合金,建立了我國高溫合金體系,成為美、英、俄以外,世界上第四個具有自己高溫合金體系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