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造船業的市場需求
本文導讀:我國主流大型造船企業可在船用設備、鋼結構等傳統非船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船 舶租賃、航運乃至物流、貿易、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打造產業鏈,進而實現業務間的相互支撐,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促進船舶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回首2012年全球船舶行業可謂步履蹣跚,艱難前行。展望前行路,新年船舶行業何去何從?回顧2012~中日韓上演的“造船三國演義”可以發現,盡管主流船型市場寒意逼人,但節能環保船型、海工裝備等市場仍有機遇,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優勢明顯,中國船舶行業不妨借鑒日韓同行的做法,緊盯新需求,開拓新市場。實現破局發展。新需求何在?存在于國內市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船舶工業一直努力開拓國際市場, 成功將自身打造成為外向型產業。然而,這也導致船舶工業對外依存度較高,近年來深受國際經濟低迷的影響。“西方不亮東方亮”,反觀國內市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 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近年來,包括海監船、漁政船、邊防船、執法船在內的公務船市場平穩快速增長;為建設漁業強國,農業部等有關部門鼓勵造船企業加大力度開發高附加值、高效、節能、環保的遠洋漁船;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我國郵輪經濟的大幕徐徐拉開,豪華游船市場機遇初顯。此外,能源運輸需求帶動了VLCC、LNG運輸船的市場需求;隨著我國對船舶安全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交通運輸部等有關部門及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利好政策,鼓勵快速發展以LNG為燃料的內河船舶及漁船。這些市場亮點,將為中國船企提供不少發展新機遇。
何為新市場?海工裝備無疑是最有潛力的新市場之一。與新造船市場不同,海工市場受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相對更小,且在全球能源需求的拉動下前景光明。在這方面,老對手韓國造船界給中國企業上了難忘的一課:盡管造船世界第一的寶座曾在2010年被中國奪走,但韓國造船界隨即憑借大量的海工裝備訂單實現逆轉,重奪第一。近兩年,海工裝備已成韓國幾大船企的主打產品。因此,在海工領域,中國船舶行業還需奮起直追。另一方面,為實現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我國主流船舶企業更應盡快挺進深藍,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在破冰船、鉆井船、海底鋪管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上有所建樹,進而為未來開拓國際市場奠定基礎。除海工外,非船也是潛力巨大的新市場。近年來,船舶產業的規模局限性逐漸顯現,為此,中國船舶行業還應在做強船舶建造與修理 等傳統業務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創新,努力培 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多元發展之路。在這方面,日本造船界的做法頗值得中國船企借鑒。舉例來說,三菱、三井、住友等大型企業 集團的業務涵蓋了造船、船用設備、重工業、航運、物流、融資等方方面面,并通過旗下“綜合商事”這一紐帶,實現了各業務協同發展。為此,我國主流大型造船企業可在船用設備、鋼結構等傳統非船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船舶租賃、航運乃至物流、貿易、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打造產業鏈,進而實現業務間的相互支撐,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促進船舶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