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發展趨勢淺析
本文導讀:在移動醫療領域一定會產生至少是中型的APP,現在市場上有2000款醫療APP,至少50%是僵尸APP,死掉的周期會非常短,上線之后10個月可能就死掉。死掉的原因一般是三條:反人性、不專業、大而全。如今移動醫療APP大多采用輕APP模式,因為許多產品剛需不夠,用戶享受一項服務還要下載一個APP,成本太高。
移動醫療市場增長空間大,醫院臨床是大頭。2013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規模51億美元,2023年將達到418億美元,8倍的增長空間。10年之后醫院臨床類的硬件、軟件采購市場規模會達到160億美元,個人消費只有70億。未來是醫療相關機構大幅度采購移動醫療設備或云端服務的快速增長階段。
移動醫療服務一定是基于健康云的。未來所有的移動醫療服務都是基于健康云的。前兩天百度剛發布了自己的健康云,BAT布局都在云端。云端對接的絕大部分是醫療機構,包括區域醫療信息中心(其中就有政府的信息平臺),醫院、社區衛生院、體檢中心、家庭等都會對接到移動醫療信息系統中來。
相關市場調研報告請見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醫療電子市場監測與投資趨勢研究報告》
移動醫療將以患者為中心,醫院信息系統將有重點投入。院內的移動醫療市場是最具增長潛力的,可能會反超個人消費市場。醫院的移動醫療將會從醫生為中心轉化為以患者為中心。醫療服務流程形成一個閉環,首先是監測,移動式便攜檢測設備是移動醫療的基礎,數據的采集是無線化的。第二是數據遠程管理平臺。然后在此基礎上有診斷、治療,最后和整個支付系統結合在一起,形成閉環。醫院信息系統目前有PACS、LIS、EMR、HIS、電子病歷等等,移動設備是現在院內采購的重頭投入的部分。有了移動平臺之后,云端也是未來醫院會布局的一塊兒。云端里會有很多工作系統的生成,包括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院內病房管理系統。比如患者身邊有大屏幕,可以看到自己的最新信息。藥品基于RFID的識別,實時獲取數據。
移動醫療免不了困難和瓶頸。第一是概念狂歡PK醫院平靜。如今移動醫療概念非常多,但醫院很平靜。有醫院院長表示:曾有人向醫院售賣醫療信息系統售價300萬,成本不到100萬,太過暴利;其次醫院的信息化要求是領先市場半步,只要有一定的差異化競爭力即可,不需要大投入更換先進的先進的信息系統。第二是投入巨大PK誰來買單。移動端的設備、系統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政府不會買單,靠醫院買單壓力會很大,現在許多投資機構正在進來,未來是否會有好的商業模式還有待觀察。第三是互聯互通PK信息孤島。之前不同科室可能都沒有互聯互通到一起,大規模的互聯互通是所有廠商進入這個市場非常大的壁壘。
移動醫療時代是個性化醫療的時代。以人為本是移動醫療的原則,基于此,未來可能的爆發點有兩個。第一個爆發點是基因測序,每個人都想知道先天因素對后天的發展是否有很大影響,具體公司比如剛剛拿到投資的360基因。實際應用中,像高齡孕產婦,團隊會把她的家族病史、孕產史、就醫相關記錄、個人信息等作為樣本的方式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然后推演出發生各種高危風險的可能性。基于信息和數據的個人分析是很有意義的。第二是健康監測,讓健康管理有數可依。健康消費是個很大的市場。很多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模式,直接向個人用戶收費是很難的,中國人在健康上的消費欲望沒有這么強。實際應用比如可穿戴硬件與移動APP結合的模式。
移動醫療服務要找準利基市場。個人消費市場方面,一定是在細分用戶群體上才會有發展空間。比如說孤寡老人、亞健康人群。雖然看起來市場窄,但人數并不少。可穿戴設備更要找準細分市場,醫療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市場,有一句口號叫“擁抱健康,遠離醫療”。做大而全的產品沒有什么前景。有許多醫生團隊做的產品,專業性很強,但大而全,忽視了用戶體驗。
可穿戴設備才“剛上路”。可穿戴設備有一個說法是“叫好不叫座”,現在的設備還只是可穿戴設備,從可穿戴到易穿戴還需要努力,最后是到無需穿戴,比如植入到體內,這可能更能為大眾接受。可穿戴設備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值得期待。
移動APP分為超級APP、工具APP和“小而美”APP。超級APP,比如微信、微博,有交互類的、資訊類的。工具類的,比如打車軟件、淘寶,地圖類。第三是小而美的,智能社區等等。絕大多數醫療APP都屬于第三類。在移動醫療領域一定會產生至少是中型的APP,現在市場上有2000款醫療APP,至少50%是僵尸APP,死掉的周期會非常短,上線之后10個月可能就死掉。死掉的原因一般是三條:反人性、不專業、大而全。如今移動醫療APP大多采用輕APP模式,因為許多產品剛需不夠,用戶享受一項服務還要下載一個APP,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