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本文導讀:一是在產業生態體系、研發支撐體系和產業空間布局三大環節中,缺乏引領我國IC和IT技術朝著具有中國市場特色、明確國際參照點突破的總體定位目標、規劃和部署;二是在包括人才、技術、知識產權和市場等在內的資源積累方面,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體制和機制;三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方面,缺乏包括政府資助、賦稅減免等在內的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及扎實措施。
從現在到2020年期間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重大轉型時期,“十二五”更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攻堅階段。應該看到,無論是目前興起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還是繼而興起的智慧家庭、移動醫療、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車電子等領域。現階段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主要存在著三大問題:
一是企業作為實現技術進步、促進產業跨越式發展的主要載體地位還沒有形成。其中,在全球IC設計業,2012年美國排名第一的高通銷售額達129.76億美元,中國臺灣地區排名第一的聯發科為33.95億美元,而中國大陸排名第一的海思半導體是人民幣74.50億元(約合11.92億美元),僅為高通的9.2%,聯發科的35.1%。另外,就上述國家和地區前五名的IC設計企業的合計能級看,美國占全球Fabless業的41.16%,中國臺灣地區占11.26%,而中國大陸僅占3.9%。
相關市場調研報告請見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調研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在全球芯片代工業,2012年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屬下的華虹-宏力(合并)兩家雖然都進入了前十名,它們的銷售額分別為17.02億美元、6.04億美元,但相差同期第一名中國臺灣地區的臺積電10.06倍和26.36倍,相差第二名Global Foundries 2.47倍和6.95倍,相差第三名UMC 2.12倍和5.96倍。另外,就量產工藝節點來看,中芯國際目前的40nm技術,落后于28nm/22nm世界先進工藝水平兩個世代。
二是我國大陸芯片依賴進口的局面未有改善。據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大陸IC市場總額高達8558.5億元人民幣(約合1362.8億美元),占同期全球2915.6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的46.7%,已成為全球最大集成電路應用市場;但是,同期即使包括IC設計、芯片制造和封裝測試在內的我國大陸整個IC產業銷售額僅為2158.4億元,僅占市場需求的25.2%。也就是說,我國大陸迄今為止約75%的IC市場被國外IC供應商占據,尤其在高端微芯片(CPU、GPU、MCU和DSP等)、大容量存儲器、汽車電子、通信芯片用SoC的標準專用集成電路(ASSP)以及模擬電路(高可靠性的ADC/DAC、大功率器件、傳感器)等方面基本靠進口。
三是面向IC開發及其產業化的“產學研用結合”、“芯片與整機聯動”、“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聯動”等的科學、可持續發展有效機制和發展模式還沒形成。目前,在信息技術領域,我國雖已涌現如TD-SCDMA、AVS等產業鏈聯盟,對海思、展訊等IC設計企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但是,國際上通行的由IC和IT龍頭企業共同發起,并基于跨行業、跨領域的新市場、新技術標準、新核心技術(芯片及其制程工藝、軟件及其操作系統、終端及其應用)的發展需求,在長期協議框架下所建立的,具有明確競爭參照點目標的IT和IC兩大產業技術合作聯盟,我國幾乎沒有;從而在我國現有眾多的IT和IC產業鏈聯盟中,都存在如下缺陷:一是在產業生態體系、研發支撐體系和產業空間布局三大環節中,缺乏引領我國IC和IT技術朝著具有中國市場特色、明確國際參照點突破的總體定位目標、規劃和部署;二是在包括人才、技術、知識產權和市場等在內的資源積累方面,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體制和機制;三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方面,缺乏包括政府資助、賦稅減免等在內的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及扎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