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韓國農業機械行業發展對中國的借鑒意義分析
本文導讀:從各國農業機械化的時間進程分析,農機的普及期均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美國、日本、韓國從起步到全面發展均經歷了30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農業機械的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長,之后主要體現在技術升級帶來的產品更新換代,增速回歸平穩。
農業機械是在作物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過程中,以及農、畜產品初加工和處理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農業機械包括農用動力機械、農田建設機械、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作物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業機械和農業運輸機械等。廣義的農業機械還包括林業機械、漁業機械和桑蠶、養蜂、食用菌類培植等農村副業機械。
歐美發達國家基本在20世紀60年代先后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縱觀各國農業機械化實現的進程,表現為:(1)農業機械化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釋放了農村勞動力,進而為城市化率的提升提供基礎;(2)農業機械化是持續的過程,機械普及階段一般經過數十年的時間,在經過全面普及以后,則體現的是內部結構升級的特點。
以美國、日本、韓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闡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與地位。
1、農機技術持續升級推動生產效率不斷提升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從美國機械化發展的歷程分析:其在上世紀4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60年代后期,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達到了從土地耕翻、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干燥等全過程機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經濟作物從種植到收獲各環節的全面機械化;之后,開始發展生態農業,因而大量保護性耕作用的少耕、免耕的農業機械得到了推廣;近年來,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監控作業等高新技術應用在谷物聯合收割機、噴霧劑、播種機等農業裝備上,進一步推動了農業向精準化的發展。
從美國普查局的統計數據顯示,隨著農業機械化的逐步推進,生產效率提升顯著降低了農場勞動人口,為社會服務業提供了勞動力,推動了其城市化的進程。美國農場雇傭人員總數在1910年達到1340萬人之后逐步下降,到1964年農場雇傭人員已經下降到610萬人,占美國總人口的比例僅為3.19%;而城市化率從1910年的不到50%提高到目前的80%。
同時,數據顯示,雖然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已經是實現了糧食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但是機械的升級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2010年美國人均農業工業增加值達到5.14萬美元,是1980年的4.2倍;2010年美國單位面積耕地糧食產出為6988千克/公頃,是1980年的2倍。
美國農場雇傭人口的變化
美國城市化率的變化
2、集約化、專業化生產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
亞洲國家相對歐美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起步時間較晚,日韓屬于亞洲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國家。日韓兩國在地理環境上與我國的南方相似,以丘陵山地為主,而且在農業機械化實施初期,均具有人均、戶均耕地面積較小的特點。兩國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均是以組織合作經營的方式,以機械化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加速發展。
以日本為例,日本的農業機械化起步于上世紀40年代中后期,1960-1980年得到全面發展,在這個時期農業經濟社會表現最為明顯的兩個特征是:農戶個數明顯減少、農業生產總值顯著上升。1975年日本農戶為534萬戶,相對1960年減少了18%,其中專業農戶個數下降明顯,同期減少了70%到61.6萬戶;1975年日本農業生產總值達到9.87萬億,相對1960年增長了3.6倍,15年間的復合增長率為9%。
日本農家數量的變化情況
日本農業工業增加值的變化
從各國農業機械化的時間進程分析,農機的普及期均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美國、日本、韓國從起步到全面發展均經歷了30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農業機械的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長,之后主要體現在技術升級帶來的產品更新換代,增速回歸平穩。
以日韓為例,日本1980年每100平方公里拖拉機的數量為3019臺,相對1960年,20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33%;韓國2000年每100平方公里耕地的拖拉機數量為1115臺,相對1970年,過去30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