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光伏組件環節步入產能調整期
本文導讀: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光伏企業的長遠發展依然要依賴于技術的進步。考慮到技術的更新需要有資金投入和支持,以及試驗的長期時間和經驗準備,中小型企業難以支持快速的技術更新,被淘汰的可能性更大。此外,光伏產品的成本隨著技術的更新,規模效應的體現,產品成本不斷下降。大型企業成本控制的優勢更強。
2006年以來全球光伏裝機需求的快速增長引發了全球產能擴張的熱情。相對于需求增速的大幅波動,電池產量的增長速度更為平滑,呈加速上升趨勢。其中中國是拉動全球產能和產量增長的絕對主力,經過2010年和2011年兩年產能爆發式擴張,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光伏組件主要生產基地,目前中國組件產能已占全球的60%以上。2012年全球光伏組件產能估計在60-70GW,相對于30.9GW的需求來說,產能過剩一倍以上。而其中僅中國產能就達到約40GW。
2009年我國組件產能為12GW,2011年翻番至20多GW,2012年上半年再次翻番。據工信部下屬的光伏產業聯盟對所屬160多家企業的統計,2012年被統計企業的組件總產能己經達到了35GW,全國光伏企業總產能估計達到40GW。2010和2011年的產能盲目擴張,把中國乃至全球組件制造行業拖入了產能過剩的泥潭。過剩的產能導致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至成本線以下,企業經營普遍陷入困境。
由前所述,未來幾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將維持平穩增長的趨勢,再不會復制從前的爆發式增長。而目前組件產能過剩一倍,供求對比決定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行業將經歷痛苦的產能消化過程。從大周期來看,組件行業將從前幾年的擴張期進入到收縮整理期。待產能消化完畢,供求重新達到平衡,新的秩序建立之后,行業才能進入新的良性發展階段。再次崛起的新階段將不同于以往的暴利時代,而是保持合理利潤的平穩發展。
雖然去產能是邏輯上的必然過程,但去產能的路徑、方式和時間點均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我們試圖通過對產能過剩的形成原因和競爭格局的分析來探討去產能的可能結果。
中國組件產能快速擴張導致過剩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盲目支持,缺乏合理引導。光伏產業前些年一片坦途的時候,地方政府無不想大力發展這個新興產業,給出很多土地、稅收、銀貸方面的優惠政策,全國各地的光伏開發區、產業園遍地開花。“大上快上”的招商政策導致了光伏企業一哄而上,盲目建設、粗放擴張引發產能嚴重過剩。
其次,銀行和二級市場的資金支持,使企業產能加速擴張成為可能:2010年和2011年兩年,證監會批準很多公司上市,國開行給很多項目以授信支持,導致產能以每年翻番的速度擴張。
第三,繁榮的市場和短期化的企業行為導致企業家誤判形勢。在產業瘋狂的年景,有些環節利潤高達50%,這是一種病態的現象。在行業會無限增長的不合理預期下,受短期高額利潤的刺激,大量企業紛紛進入光伏產業,盲目地擴張產能。
眾多有利條件的刺激,導致我國組件行業形成了規模和技術參差不齊的競爭格局。我國光伏組件企業按照規模劃分,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其中大型企業(排名前15的企業)總產能約為15GW,中型企業(大約200家)總產能約為20GW,小型企業(數百家)總產能約為10GW。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各類企業的產能退出路徑:
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光伏企業的長遠發展依然要依賴于技術的進步。考慮到技術的更新需要有資金投入和支持,以及試驗的長期時間和經驗準備,中小型企業難以支持快速的技術更新,被淘汰的可能性更大。此外,光伏產品的成本隨著技術的更新,規模效應的體現,產品成本不斷下降。大型企業成本控制的優勢更強。
產能利用率:2012年的需求不振導致光伏組件行業總體產能利用率不斷下降。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部分產能陸續關停。與此同時,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產能利用率即基本上未受影響。前15家大型企業基本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而在中小企業內部,相比于運營靈活的小型企業,中等企業面臨更大的破產清算風險。光伏產業內很多小型企業,采取個人經營的模式,可以簡單選擇停工來應對產品價格的下跌。相反,中型企業則基本具有獨立的生產車間、較完善的公司治理條例,其解雇工人或者停產都具有較高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中型企業面對持續下跌的價格,唯有通過破產清算的方式退出市場。
融資能力:有了地方政府和政策支持,短期內大企業可以繼續融資,產能得以保存。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大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不支持,同時面臨著銀行抽資和民間借貸退出的困境,再融資困難,現金流斷裂、被迫退出產能的風險更大。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中小型企業產能退出和被整合的可能性更大,短期內中型企業破產的可能性更大。值得一提的是,大型企業雖然具有各方面優勢,但如果公司治理和風險控制不力,仍可能有破產風險。大企業產能的整合將對加速行業產能消化產生更大的貢獻。
我們認為光伏行業總體上仍處于大周期中的調整期。真正的拐點要待行業整合進行到一定程度,新的格局明朗之時。這一過程的持續時間應該在半年以上,政策和市場環境變化會對去產能持續的時間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