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對生態農業體系的認識
本文導讀:不言而喻的是, 世界各國豐富的農業生態實踐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對于Gliessman 食物系統變革的第4 水平( 從農田到餐桌的社會體系) 而言, 我們在農產品加工鏈方面偶爾涉及, 也在生態農業政策方面加以研究, 但是很少在生態農業研究中涉及生產組織、運輸組織、供應鏈組織、市場組織層面。
在我國生態農業實踐常被分為生態農業模式與生態農業技術。生態農業技術實際上對應于Gliessman所指的第1 水平變革( 資源節約型技術)和第2 水平變革( 投入替代技術) 。
生態農業模式則對應于他提出的第3 水平變革( 農業生態系統結構) 。我們在認識上還有3 個優勢。一是認識到生態農業技術體系與生態農業模式相互聯系, 一定的模式對應一定的技術體系。二是認識到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是由多個相互制約相互關聯的技術組成的。三是在我國生態農業模式方面, 農區景觀生態規劃、農業生態系統循環設計、農業生物多樣性關系構建被認為是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中最重要的3 個方面。這個歸納能夠包容迄今為止國際上農業生態實踐中有關的主要模式。不言而喻的是, 世界各國豐富的農業生態實踐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對于Gliessman 食物系統變革的第4 水平( 從農田到餐桌的社會體系) 而言, 我們在農產品加工鏈方面偶爾涉及, 也在生態農業政策方面加以研究, 但是很少在生態農業研究中涉及生產組織、運輸組織、供應鏈組織、市場組織層面。這種狀況與國情應當有關。
由于我國市場化處于起步和完善階段, 供應鏈的壟斷問題和生產者與消費者被分割的弊端還沒有充分暴露。然而, 農業生態結構涉及的社會經濟組織方面仍然值得今后加以重視。
農業生態系統的調節控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