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乳品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透視
本文導讀:我國乳品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透視,近幾年我國乳品問題不斷爆發,據業內人士分析,資金和技術等硬件并不是中國乳業發展的障礙,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奶產業鏈聯結機制等“軟環境”滯后才是最大問題所在。
內容提示:近幾年我國乳品問題不斷爆發,據業內人士分析,資金和技術等硬件并不是中國乳業發展的障礙,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奶產業鏈聯結機制等“軟環境”滯后才是最大問題所在。
近日,全國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辦公室的信息顯示,全國31個省份在集中清查問題乳粉期間共報告發現問題乳粉2.51萬噸。截至目前,除極少量作為司法證據需要保存外,問題乳粉已全部以高溫焚燒和填埋等方式予以銷毀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聚”奶粉“變身”奶糖、面包添加劑再次出現,給監管部門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三聚”再次粉墨登場,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懲罰力度不夠大。第一波“三聚”奶粉中,盡管三鹿和涉案奶站都被取締,但有關部門對涉案情節較輕的企業懲罰力度不夠,甚至現在還有很多受害兒童沒有拿到賠償費。可惜的是,此次“三聚門”,政府的懲戒仍不痛不癢,3月初,涉案企業之一的寧夏吳忠天天乳業公司,僅被罰款30萬元。
其次,行業門檻低。如果說第一波“三聚”事件,問題出在原奶安全問題上,那么第二波“三聚”事件,主要責任在于加工企業。奶粉產業一本萬利,吸引著無數投資者,特別是中小型乳制品加工企業,主動摻假成本低,即使被發現,頂多關門走人,另起爐灶。而近幾年,隨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生活在夾縫中的中小乳制品企業越來越不景氣,進而生產劣質奶粉。毫不客氣地說,奶粉安全問題頻發的背后就是一場“劣幣驅逐良幣”的謀殺。
第三,中國奶業本身存在問題。我國原料奶環節是乳業薄弱環節,存在企業、奶站、奶農利益分配不均的現象,這成為奶農摻假使假的主要動力。
業內人士認為,資金和技術等硬件并不是中國乳業發展的障礙,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奶產業鏈聯結機制等“軟環境”滯后才是最大問題所在。只靠政府監管,監管成本高,效果也不好。若要從根本上解決乳制品安全隱患,必須加快衛生食品安全法建設,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加強對造假者的懲戒力度;提高行業門檻,讓那些唯利是圖的投資者止步門外;另外,有效解決企業、奶站、奶農等產業各環節利益關系,真正實現產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