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農產品內需的壓力
本文導讀:國內農產品內需的壓力
在全球寬松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動因依然存在,特別是糧食價格在進入上升通道后,上漲空間依舊很大。在新老因素疊加影響下,或將導致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趨勢性上漲且波動加劇。
中國產業信息網分析師李子干認為,近年來“在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糧食需求持續增加、全球極端氣候增多和耕地面積減少以及主要發達國家將保持貨幣政策寬松等大背景下,全球糧食過剩時代或已終結,國際糧價可能已經進入上升通道且仍有上漲空間。” 農產品指數走勢顯示,2010年國際農產品價格出現迅速攀升,尤其以經濟作物棉、糖價格為甚,紐約白糖和棉花年內漲幅分別高達70%和85%。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玉米、小麥、大豆期貨價格漲幅呈現越來越脫離供需基本面的新趨勢。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糧食加工產業競爭格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進入2011年,全球糧價屢創新高,且未有止步的跡象。據統計數據分析, 2011年初,國際糧價大幅上漲15%,與一年前相比飆升29%,已逼近2008年“糧食危機”時創下的歷史最高水平。
因此,中國產業信息網分析師李子干指出,為保證糧食安全,我國歷來對糧食的進出口實行嚴格的控制措施,這使得糧食及主要農產品與國際接軌并不密切,但國際市場的大幅波動仍對國內有一定的沖擊。“國際市場形成漲價預期,通過金融市場的傳導,形成心理預期的影響是第一位的。”造成了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調整,這就證明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市場織成鐵桶。“這種預期的傳導作用,將是未來國內糧食和農產品市場需要預防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