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船用柴油機市場發展現狀淺析
本文導讀:近年來,我國船用柴油機企業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研制并批量生產大功率、大缸徑或智能型船用低速機、新型中速柴油機等新型產品,使我國專利船用柴油機國產化研制不斷取得新進展。
內容提示:近年來,我國船用柴油機企業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研制并批量生產大功率、大缸徑或智能型船用低速機、新型中速柴油機等新型產品,使我國專利船用柴油機國產化研制不斷取得新進展。
“十一五”期間是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最快、最好的五年,中國船舶工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無論是規模總量還是產業基礎和綜合實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十一五”期間也是我國船用柴油機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在造船總量跨越式增長的帶動下,我國加快發展船用柴油機產業,造機產能及產量大幅增長,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1 造機能力大幅提高,柴油機產量快速增長
2005 年以前,我國船用低速機企業只有三家,分別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下屬的滬東重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下屬的大連船用柴油機和宜昌船舶柴油機,當時我國船用低速機生產能力較弱。2005 年,生產能力僅為250 萬馬力。為適應市場興旺,造船量大增的需求,不僅滬東重機、大連船用柴油機和宜昌船舶柴油機三家企業進行了內部挖潛和增建新廠房,擴大造機產能,提高船用低速機產量,我國還新建了一批船用低速機生產企業,到2010 年我國船用低速機企業數量已由原來的3 家增加到14家。經過這一輪的投資擴能,除原有的三家船用低速機廠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外,部分新建船用低速機企業也逐漸形成了生產能力,到2010 年我國船用低速機生產能力達到1200 萬馬力,基本能滿足國內造船配套需求。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使得我國船用低速機產量迅速提高,到2010 年,我國船用低速機產量從2005 年的191. 8 萬馬力增加到570 萬馬力,增長了197%。
2011-2015年中國船用柴油機市場運行態勢與未來前景研究報告
近幾年我國為出口船和內銷遠洋船配套的中速機生產能力、產量也處于快速成長階段。除了鎮江中設、安慶船柴、陜柴重工、七一一新中動力等原有的4 家老廠擴建以外,又相繼成立了幾家新廠,企業數量由原來的5 家增長到十幾家,部分新建企業產能逐漸形成。這使得我國中速機產量大幅提高,為出口船和內銷遠洋船配套的中速機產量從2003 年的130 多臺,提高到2010 年的2000 多臺,年均增長率高達50%。
1. 2 產業布局逐步優化,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
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我國船用低速機及其配套業布局進一步得到優化,基本實現三大造船基地與船用柴油機產業協調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造船基地、環渤海地區造船基地均已建成了與造船業發展相協調的船用柴油機生產企業;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造船基地,隨著正在建設的中船廣州低速機項目以及相關配套園區逐漸形成生產能力,該地區造船業與船用柴油機配套業發展不協調的局面將有所改善。我國還具備一些較為專業的船用中速機生產企業,有一定的船用柴油機配套部件的批量生產能力。
與此同時,民營及合資造機企業加快發展,我國14 家船用低速機企業,其中新建的11 家企業基本都是中外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如中船三井、熔安動力、安泰動力、青島齊耀瓦錫蘭,他們已經成為了我國船用柴油機產業一股新的力量,也極大促進我國船用柴油機產業形成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合資企業共同發展的新的產業格局。
1. 3 產品結構日趨完善,國產化水平有所提升
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我國船用柴油主機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明顯提升。目前,通過消化吸收引進的專利技術進行國產化研制,我國船用柴油機企業已具備了生產各型專利船用柴油機的能力,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品型號系列。船用低速柴油主機企業生產的主機品牌包括MAN、瓦錫蘭、三菱UE,最大能生產的機型范圍已由過去80機發展為98 機,單機最大功率從3 萬馬力提高到6 萬多馬力,填補了大型集裝箱船主機建造的空白,智能型和超大型柴油機正成為我國船用低速機企業的主力機型。船用中速機企業生產的品牌包括瓦錫蘭、MAN、大發、洋馬、馬克等,功率范圍430 ~ 14940kW,大功率中速機的產量有所提高。
在吸收引進專利基礎上,我國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速機新機型,可為我國內河船、沿海船配套。
近年來,我國船用柴油機企業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研制并批量生產大功率、大缸徑或智能型船用低速機、新型中速柴油機等新型產品,使我國專利船用柴油機國產化研制不斷取得新進展。目前,我國已實現了大型集裝箱船、VLCC、VLOC船用低速柴油主機的國產化; 具備了生產世界各種智能型小缸徑低速大功率柴油機的能力; 可以生產技術最先進的環保、智能型船用低速柴油主機。實現國產化的低速機機型有: 7S80MC 機( 大柴) 、8K90MC—C 機( 大柴) 、7RT-flex50 ( 大柴) 、7RTA72UB 型( 大柴) 、7L70MC-C MK8 ( 大柴) 、6K80ME-C( 滬東重機) 、7K90MC-C ( 滬東重機) 、7RT-flex68B ( 滬東重機) 、6RT-flex50B ( 宜柴) 、8K98MC( 中船三井) 等。中速機實現國產化的機型有6DK-28( 陜柴) 、6L16 /24( 陜柴、中船設備、新中動力) 、6DKM-28( 安慶船柴) 、DK-20( 陜柴) 等。
2 我國船用柴油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我國船用柴油機產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國內需求和產業橫向比較來看,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 1 產業集中度低,難以實現規模經濟
我國船用低速機產業規模小,企業數量多,產業組織結構分散,產業集中度低。目前我國具有1200 萬馬力的低速機實際生產能力,由9 家企業構成; 相比之下,韓國現代重工、斗山發動機、STX 發動機三家企業的低速機生產能力分別為1400、1200 和900 萬馬力,總計3500 萬馬力。船用低速機產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特性,我國船用低速機產業規模小、集中度低,難以實現規模經濟,企業生產成本較高,在市場價格處于低位的背景下,船用柴油機產業的盈利空間很小。
2. 2 要依賴許可證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弱
目前,我國企業制造的船用低速機全部為引進許可證技術制造的外國品牌產品,側重制造工藝的研究與應用,在自主設計研發方面基礎十分薄弱,還不具備船用低速機的自主研制能力; 我國企業為出口船和內銷遠洋船配套的中速機企業也基本是引進專利技術生產的外國品牌產品,我國雖已擁有幾個系列的自主品牌中速機,但其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尚存較大差距,尚未打進國際市場,只能用于內河船和沿海船配套。自主研發能力弱,使得我國船用柴油機產業發展受制于國外企業,我國船用柴油機產業的長遠發展受到嚴重的瓶頸約束。
2. 3 二輪配套體系不完善,零部件國產化率低
我國船用柴油機二輪配套產業長期發展滯后,高端二輪配套產品一直依賴進口,二輪配套供應能力不足。目前我國船用低速機二輪配套中,不僅電控部分、軸瓦、氣缸蓋、氣缸套以及中間體等關鍵零部件絕大部分需要進口,增壓器、凸輪軸等產品由于生產能力不足或技術水平落后等原因,也需要從國外進口成品。我國主流船用低速機企業二輪配套本土化率僅為45% ~ 55%。新建船用低速機廠零部件進口比例更高,有些企業的零部件甚至全部依賴進口,企業自身只對進口零部件進行總裝生產。中速機二輪配套中,低水平的零部件企業重復生產,控制系統等高技術含量的零部件不具備生產能力,完全依賴進口; 活塞、連桿、曲軸、凸輪軸、增壓器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件,企業生產能力不足,專業化水平低,生產質量不能滿足要求,相當一部分仍要依賴進口。船用柴油機二輪體系不完善,使得我國進口零部件的比例非常高,大大增加了船用柴油機企業的采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