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30年中國碳中和戰略市場深度評估與投資策略報告
http://www.xibaipo.cc 2023-10-17 09:52 中企顧問網
2024-2030年中國碳中和戰略市場深度評估與投資策略報告2023-10
- 價格(元):8000(電子) 8000(紙質) 8500(電子紙質)
- 出版日期:2023-10
- 交付方式:Email電子版/特快專遞
- 訂購電話:400-700-9228 010-69365838
- 2024-2030年中國碳中和戰略市場深度評估與投資策略報告,首先介紹了碳中和的相關概念,接著分析了國內外碳中和發展環境及發展情況,然后對中國碳中和對環保、化工、能源電力、建材、汽車、電解鋁、鋼鐵、交通運輸及金融業的影響做了深度解析,并對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進行了詳實的分析。隨后,報告對國內外企業碳中和戰略布局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其投資機會和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 下載WORD版 下載PDF版 訂購單 訂購流程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隨著世界經濟從COVID-19危機中強勁反彈,并嚴重依賴煤炭來推動增長,2021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6%,達到363億噸,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其中,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過119億噸,占全球總量的33%。2021年中國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電力需求的急劇增加,而電力需求嚴重依賴煤電。隨著GDP的快速增長和能源供應的電氣化,2021年中國的電力需求增長了10%,高于8.4%的經濟增長。盡管中在2021年的可再生能源產量也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增長,但隨著電力需求的增長超過低碳排放能源的增長,使得煤電需求增長了一半以上。2022年7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污染治理和節能減碳專項(節能減碳方向)2022年第二批中央預算內投資24億元。
2022年9月22日,第二屆“碳中和高峰論壇”召開并發布《中國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和《中國上市公司雙碳領導力排行榜(2022)》。《中國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由“總量榜”和“強度榜”組成,覆蓋100家高碳排放上市公司。這些公司2021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約51億噸,與現階段全國碳市場覆蓋的排放規模相當。該榜單覆蓋全國碳市場將納入的八大行業,其中,發電、水泥、鋼鐵,是構成榜單的三個主要行業。這三個行業入選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29家、18家、22家,碳排放總量分別為20.64億噸、11.26億噸、6.34億噸,合計占榜單總排放量的75%,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政策層面,2022年8月17日,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并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2022年8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到2023年,職責清晰、分工明確、銜接順暢的部門協作機制基本建立,相關統計基礎進一步加強,各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穩步開展,碳排放數據對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初步建成。2022年10月3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要求加強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標準制修訂。
中企顧問網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碳中和戰略市場深度評估與投資策略報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紹了碳中和的相關概念,接著分析了國內外碳中和發展環境及發展情況,然后對中國碳中和對環保、化工、能源電力、建材、汽車、電解鋁、鋼鐵、交通運輸及金融業的影響做了深度解析,并對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進行了詳實的分析。隨后,報告對國內外企業碳中和戰略布局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其投資機會和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工信部、財政部、中企顧問網、中企顧問網市場調查中心、中國垃圾資源化產業協會以及國內外重點刊物等渠道,數據權威、詳實、豐富,同時通過專業的分析預測模型,對行業核心發展指標進行科學地預測。您或貴單位若想對碳中和有個系統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資碳中和相關行業,本報告將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工具。
報告目錄:
第一章 碳中和及碳達峰基本概述
1.1 碳中和概念界定
1.1.1 氣候目標相關概念
1.1.2 碳中和科學含義
1.1.3 碳中和實現意義
1.1.4 碳中和根本要求
1.1.5 碳中和推進路徑
1.2 碳中和愿景
1.2.1 碳中和愿景基本概述
1.2.2 碳中和愿景根本影響
1.2.3 碳中和愿景機遇挑戰
1.3 碳達峰概念界定
1.3.1 碳達峰基本含義
1.3.2 碳達峰政策內涵
1.3.3 碳達峰內在邏輯
1.3.4 碳達峰戰略意義
第二章 2021-2023年全球碳中和戰略分析
2.1 全球碳中和戰略的提出與發展
2.1.1 全球碳排放總量規模
2.1.2 全球碳排放行業分布
2.1.3 全球碳排放區域分布
2.1.4 全球碳中和發展歷程
2.1.5 全球碳中和發展現狀
2.1.6 各國碳中和戰略布局
2.1.7 全球凈零排放路線圖
2.1.8 全球碳中和技術部署
2.1.9 全球碳中和推進路徑
2.1.10 全球碳中和存在的問題
2.1.11 全球碳中和經驗啟示
2.2 全球碳中和建設方略分析
2.2.1 國家層面
2.2.2 城市層面
2.2.3 行業層面
2.2.4 企業層面
2.2.5 個人層面
2.3 全球碳中和戰略企業實踐進展
2.3.1 科技企業
2.3.2 石油公司
2.3.3 金融機構
2.3.4 對我國的啟示
2.4 美國碳中和戰略布局
2.4.1 節能減排規劃
2.4.2 碳中和戰略背景
2.4.3 碳中和戰略部署
2.4.4 碳減排區域布局
2.4.5 碳中和企業布局
2.4.6 中美綠色低碳合作
2.4.7 碳中和戰略挑戰
2.4.8 碳中和政策動態
2.4.9 碳中和戰略規劃
2.5 歐洲碳中和戰略布局
2.5.1 碳中和布局歷程
2.5.2 碳中和相關政策
2.5.3 碳中和基本布局
2.5.4 碳減排主要措施
2.5.5 碳排放管理成果
2.5.6 碳排放交易體系
2.5.7 碳中和戰略挑戰
2.5.8 碳中和戰略目標
2.6 亞洲碳中和戰略布局
2.6.1 日本
2.6.2 韓國
2.6.3 泰國
2.6.4 新加坡
2.7 其他地區
2.7.1 巴西
2.7.2 加拿大
2.7.3 新西蘭
2.7.4 澳大利亞
第三章 2021-2023年中國碳中和發展環境
3.1 經濟環境
3.1.1 宏觀經濟概況
3.1.2 工業運行情況
3.1.3 轉型升級態勢
3.1.4 宏觀經濟展望
3.2 社會環境
3.2.1 人口規模與構成
3.2.2 城鎮化發展水平
3.2.3 居民收入水平
3.2.4 居民消費水平
3.3 能源環境
3.3.1 能源生產規模
3.3.2 能源消費規模
3.3.3 能源消費結構
3.3.4 能源消費彈性
3.3.5 能耗強度分析
3.3.6 能源總體投資
3.3.7 能源新興技術
3.4 技術環境
3.4.1 碳中和亟需科技支撐
3.4.2 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要求
3.4.3 技術發展總體目標路徑
3.4.4 碳中和愿景下科技發展建議
第四章 2021-2023年中國碳中和政策環境
4.1 碳中和政策體系
4.1.1 政策歷程
4.1.2 政策匯總
4.1.3 政策體系
4.1.4 行業標準
4.2 碳中和政策成果
4.2.1 中央層面
4.2.2 部委層面
4.2.3 地方層面
4.2.4 細分領域
4.3 重點碳中和政策解讀
4.3.1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
4.3.2 碳排放權相關管理規則
4.3.3 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
4.3.4 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意見
4.3.5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意見
4.3.6 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發布
4.3.7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4.3.8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
4.3.9 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4.3.10 中央企業碳中和發展指導意見
4.3.11 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4.3.12 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意見
4.4 碳中和政策建議分析
4.4.1 碳中和戰略政策總體建議
4.4.2 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政策建議
第五章 2021-2023年中國碳中和戰略分析
5.1 2021-2023年中國碳排放綜況簡述
5.1.1 碳排放總量規模
5.1.2 碳排放下降斜率
5.1.3 碳排放結構分布
5.1.4 區域碳排放規模
5.2 2021-2023年中國碳中和戰略發展狀況
5.2.1 碳中和基礎優勢
5.2.2 碳中和發展歷程
5.2.3 碳中和實踐進展
5.2.4 碳中和發展熱點
5.2.5 碳計量中心籌建
5.2.6 碳中和發展挑戰
5.2.7 碳中和發展機遇
5.3 2021-2023年中國碳中和戰略實現基本路徑
5.3.1 森林碳匯
5.3.2 負碳科技
5.3.3 合同能源管理服務
5.3.4 電力裝機清潔化
5.3.5 終端能源電氣化氫能化
5.3.6 工業過程脫碳與工藝變革
5.4 2021-2023年各省碳中和戰略實踐進展
5.4.1 明確戰略目標
5.4.2 供給側層面
5.4.3 需求側層面
5.4.4 提高能耗降低要求
5.4.5 生態碳匯與低碳技術
5.5 2021-2023年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發展分析
5.5.1 CCUS政策環境
5.5.2 CCUS發展歷程
5.5.3 CCUS發展形勢
5.5.4 CCUS發展現狀
5.5.5 CCUS技術進展
5.5.6 CCUS項目成本
5.5.7 CCUS發展動態
5.5.8 CCUS發展目標
5.6 碳中和愿景的實現路徑
5.6.1 排放路徑
5.6.2 技術路徑
5.6.3 社會路徑
5.7 中國碳中和建設問題和推進策略
5.7.1 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
5.7.2 碳中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5.7.3 碳達峰碳中和實現方式
5.7.4 實現碳達峰重點任務
5.7.5 加快各領域深度脫碳
5.7.6 多措并舉推進碳減排
第六章 碳中和對環保行業的影響分析
6.1 環保產業總體發展情況
6.1.1 碳中和下環保行業政策環境
6.1.2 碳中和下環保稅制度的優化
6.1.3 碳中和下環保產業需求分析
6.1.4 碳中和下環保行業投資框架
6.1.5 碳中和下環保產業投資規模
6.1.6 碳中和下環保行業發展前景
6.1.7 碳中和下環保行業投資機會
6.2 碳中和下垃圾處理行業發展分析
6.2.1 碳中和下垃圾焚燒技術發展
6.2.2 碳中和下垃圾處理企業合作
6.2.3 碳中和對垃圾分類企業的影響
6.2.4 碳中和下垃圾處理對策建議
6.3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分析
6.3.1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政策環境
6.3.2 碳中和對環境監測的影響
6.3.3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技術創新
6.3.4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企業布局
6.3.5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發展問題
6.3.6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發展前景
6.4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分析
6.4.1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發展形勢
6.4.2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企業布局
6.4.3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技術發展
6.4.4 碳中和目標下污水處理廠轉型
6.4.5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發展對策
6.5 碳中和下污泥處理行業發展分析
6.5.1 碳中和下污泥處理基本概述
6.5.2 碳中和下污泥處理發展背景
6.5.3 污泥處理碳排放核算關鍵要素
6.5.4 污泥主流處理工藝碳排放差異
6.5.5 碳中和下污泥處理發展方向
6.6 碳中和下固廢處理行業發展分析
6.6.1 固廢處理行業政策環境
6.6.2 碳中和下固廢處理發展
6.6.3 固廢平臺聯合助力碳中和
6.6.4 固廢處理行業發展挑戰
6.6.5 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
6.6.6 碳中和下固廢處理策略
6.6.7 碳中和下固廢處理展望
6.7 碳中和下節能減排行業發展分析
6.7.1 碳中和下節能減排的政策環境
6.7.2 節能是實現碳中和最重要手段
6.7.3 節能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6.7.4 碳中和對節能減排提出的要求
6.7.5 碳中和下推動節能減排的建議
6.8 碳中和下環衛裝備行業發展分析
6.8.1 碳中和對新能源環衛車的影響
6.8.2 碳中和下環衛市場發展現狀
6.8.3 碳中和下環衛裝備發展特點
6.8.4 碳中和下環衛裝備企業發展
6.8.5 碳中和下環衛裝備的發展前景
第七章 碳中和對化工行業的影響分析
7.1 化工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7.1.1 化工行業碳減排政策
7.1.2 化工行業碳排放情況
7.1.3 典型化工產品碳排放
7.1.4 碳中和利好化工行業
7.1.5 碳中和下化工行業發展
7.1.6 化工企業轉型升級趨勢
7.1.7 碳中和下行業發展對策
7.1.8 碳中和下行業發展前景
7.2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分析
7.2.1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環境
7.2.2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能耗基準
7.2.3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形勢
7.2.4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低碳發展
7.2.5 碳中和下石化企業戰略布局
7.2.6 碳中和下石化企業國際經驗
7.2.7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雙控壓力
7.2.8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機遇
7.2.9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挑戰
7.2.10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路徑
7.2.11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方向
7.3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業發展分析
7.3.1 煤化工行業碳排放情況
7.3.2 煤化工行業碳中和政策
7.3.3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業發展
7.3.4 碳中和下煤化工企業布局
7.3.5 碳中和下提升產業集中度
7.3.6 碳中和推動新工藝技術發展
7.3.7 碳中和下甲醇燃料份額提升
7.3.8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業發展問題
7.3.9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業發展策略
7.3.10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業發展前景
第八章 碳中和對能源電力行業的影響分析
8.1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分析
8.1.1 碳中和對煤炭行業的影響
8.1.2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環境
8.1.3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形勢
8.1.4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現狀
8.1.5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區域布局
8.1.6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問題
8.1.7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政策建議
8.1.8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策略
8.1.9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方向
8.2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發展分析
8.2.1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政策環境
8.2.2 光伏行業碳中和行動倡議書
8.2.3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標準體系
8.2.4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發展現狀
8.2.5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競爭態勢
8.2.6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發展問題
8.2.7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發展策略
8.2.8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發展前景
8.3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分析
8.3.1 碳中和推動風電行業發展
8.3.2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現狀
8.3.3 碳中和下風電企業布局動態
8.3.4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機遇
8.3.5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挑戰
8.3.6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對策
8.3.7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前景
8.4 碳中和下水電行業發展分析
8.4.1 碳中和下水電行業發展狀況
8.4.2 碳中和下水電企業發展狀況
8.4.3 水電穩健增長助力碳中和戰略
8.4.4 碳中和下水電行業發展挑戰
8.5 碳中和下核電發展分析
8.5.1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環境
8.5.2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狀況
8.5.3 碳中和下核電企業布局情況
8.5.4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問題
8.5.5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對策
8.5.6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機遇
8.5.7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前景
8.6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分析
8.6.1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優勢
8.6.2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現狀
8.6.3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項目動態
8.6.4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機遇
8.6.5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策略
8.6.6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前景
8.7 碳中和下儲能產業發展分析
8.7.1 儲能在“雙碳”中的作用與地位
8.7.2 碳中和下儲能產業發展現狀
8.7.3 碳中和下儲能技術發展狀況
8.7.4 碳中和下儲能企業布局動態
8.7.5 碳中和下儲能發展階段路徑
8.7.6 碳中和下儲能產業發展機遇
8.7.7 碳中和下儲能產業頂層設計
8.8 碳達峰目標導向下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
8.8.1 可再生能源發展挑戰
8.8.2 可再生能源發展機遇
8.8.3 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
8.9 碳中和約束下我國中長期能源電力發展展望
8.9.1 中長期能源發展
8.9.2 中長期電力發展
8.9.3 能源電力碳減排貢獻
第九章 碳中和對建材行業的影響分析
9.1 建材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9.1.1 建材行業碳中和相關政策
9.1.2 碳中和下建材行業標準化
9.1.3 建材行業總體碳排放情況
9.1.4 碳中和對建材行業的影響
9.1.5 建材企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9.1.6 科技創新支撐建材“雙碳”行動
9.1.7 碳中和下建材行業發展建議
9.1.8 碳中和下建材行業發展前景
9.2 碳中和下水泥行業發展分析
9.2.1 水泥行業碳減排政策
9.2.2 水泥行業碳排放情況
9.2.3 水泥行業能耗雙控進展
9.2.4 水泥企業碳減排布局
9.2.5 水泥企業低碳發展路徑
9.2.6 水泥或將優先納入碳交易市場
9.2.7 碳中和對水泥行業的影響分析
9.3 碳中和下玻璃行業發展分析
9.3.1 玻璃行業標準體系
9.3.2 玻璃行業碳排放來源
9.3.3 玻璃行業碳排放情況
9.3.4 玻璃行業碳交易市場
9.3.5 玻璃行業碳減排路徑
9.3.6 碳中和對玻璃行業的影響
9.3.7 碳中和下光伏玻璃企業布局
9.4 碳中和下涂料行業發展分析
9.4.1 涂料行業碳排放來源
9.4.2 碳中和下涂料行業轉型變革
9.4.3 碳中和下涂料行業發展態勢
9.4.4 碳中和下涂料企業布局動態
9.4.5 碳中和下涂料行業發展趨勢
第十章 碳中和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分析
10.1 汽車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10.1.1 汽車行業碳排放情況
10.1.2 汽車行業碳強度分析
10.1.3 汽車行業低碳發展政策
10.1.4 汽車行業低碳發展成果
10.1.5 汽車企業碳中和領域布局
10.1.6 汽車行業碳中和實施路徑
10.1.7 汽車行業實現碳中和必要性
10.1.8 主要經濟體汽車碳中和目標
10.1.9 碳中和汽車產業發展困境
10.1.10 碳中和汽車產業發展對策
10.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分析
10.2.1 新能源汽車行業總體發展狀況
10.2.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政策支持
10.2.3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發展成果
10.2.4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
10.2.5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企業產品
10.2.6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
10.2.7 新能源車財政補貼助力碳中和
10.2.8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發展挑戰
10.2.9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
10.3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行業發展分析
10.3.1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發展地位
10.3.2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發展成果
10.3.3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企業布局
10.3.4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發展機遇
10.4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行業發展分析
10.4.1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行業發展環境
10.4.2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行業發展狀況
10.4.3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行業市場規模
10.4.4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企業競爭格局
10.5 汽車行業實現碳中和的對策及措施
10.5.1 提升傳統汽車節能技術
10.5.2 支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
10.5.3 支持燃料電池產業發展
10.5.4 倡導共享綠色出行方式
10.5.5 優化交通系統助力節能減排
10.5.6 通過數字科技和智能化節能
10.5.7 堅持綠色多樣化能源發展道路
10.5.8 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10.6 實現2060年汽車產業碳中和目標“三步走”
10.6.1 碳減排路線
10.6.2 碳減排情景
10.6.3 碳中和階段
第十一章 碳中和對電解鋁行業的影響分析
11.1 碳中和下電解鋁行業發展狀況
11.1.1 電解鋁碳減排政策
11.1.2 電解鋁碳排放情況
11.1.3 電解鋁碳排放強度
11.1.4 碳中和對供給端的影響
11.1.5 碳中和對需求端的影響
11.1.6 碳中和對成本端的影響
11.2 碳中和下電解鋁行業節能減排路徑分析
11.2.1 供給側改革明確電解鋁產能紅線
11.2.2 水電占比料將提升加速能源轉型
11.2.3 利用循環再生技術帶動再生鋁發展
11.3 碳中和下電解鋁相關企業發展分析
11.3.1 神火股份
11.3.2 云鋁股份
11.3.3 索通發展
11.3.4 順博合金
第十二章 碳中和對鋼鐵行業的影響分析
12.1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發展狀況
12.1.1 鋼鐵行業轉型必要性
12.1.2 鋼鐵行業碳中和政策
12.1.3 鋼鐵行業碳排放情況
12.1.4 鋼鐵企業碳減排布局
12.1.5 碳中和對鋼鐵行業的影響
12.1.6 鋼鐵行業實現碳中和路徑
12.1.7 碳中和促使行業二次供改
12.1.8 碳中和下行業發展機遇和挑戰
12.2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分析
12.2.1 產能淘汰及兼并重組雙提速
12.2.2 電爐煉鋼比例及廢鋼用量雙提升
12.2.3 綠色鋼企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增厚業績
12.3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技術發展狀況
12.3.1 鋼鐵企業低碳技術布局
12.3.2 鋼鐵產業鏈綠色低碳技術
12.3.3 鋼企氫冶金技術研發能力
12.3.4 鋼鐵行業碳減排技術路線
12.3.5 海外鋼企碳減排技術工藝
12.3.6 鋼鐵行業碳減排技術策略
12.4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發展前景
12.4.1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金融支持
12.4.2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發展機遇
12.4.3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發展前景
12.4.4 碳中和下鋼鐵未來發展重點
12.4.5 碳中和下鋼鐵企業發展規劃
第十三章 碳中和對交通運輸行業的影響分析
13.1 交通運輸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13.1.1 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情況
13.1.2 交通行業碳中和相關政策
13.1.3 碳中和對交通行業的影響
13.1.4 碳中和促交通運輸方式變革
13.1.5 碳中和下國內外企業布局
13.1.6 碳中和下交通運輸業發展對策
13.1.7 碳中和下交通運輸業發展趨勢
13.1.8 碳中和下交通運輸業國際經驗
13.2 碳中和下航空業發展分析
13.2.1 航空業能耗現狀
13.2.2 航空業碳減排實踐
13.2.3 航空業低碳技術
13.2.4 航空企業碳中和布局
13.2.5 航空業碳減排困境
13.2.6 航空業碳減排路徑
13.2.7 航空業碳減排前景
13.3 碳中和下航運業發展分析
13.3.1 航運業碳排放情況
13.3.2 航運業碳中和政策
13.3.3 航運業低碳發展的形勢
13.3.4 碳中和下航運企業布局
13.3.5 碳中和下航運業技術發展
13.3.6 碳中和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3.3.7 碳中和下航運業發展建議
13.3.8 國外航運業碳減排經驗
13.3.9 碳中和引領船舶發展方向
13.4 碳中和下公路和鐵路運輸發展分析
13.4.1 公路運輸碳減排情況
13.4.2 公路貨運低碳技術規范
13.4.3 鐵路運輸碳排放情況
13.4.4 “雙碳”下鐵路運輸現狀
13.4.5 鐵路運輸碳減排發展趨勢
13.5 道路交通運輸“雙碳”行動實施路徑
13.5.1 加快貨運結構優化調整
13.5.2 提升道路快速通行能力
13.5.3 推進新能源車輛規模化應用
13.5.4 推動工程建設創新綠色發展
13.5.5 打造公眾綠色低碳出行模式
第十四章 碳中和對金融業的影響分析
14.1 金融業總體發展情況
14.1.1 金融業支持碳中和國際經驗
14.1.2 碳中和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分析
14.1.3 碳中和下金融行業發展機遇
14.1.4 碳中和下金融行業發展挑戰
14.1.5 碳中和下金融業發展政策建議
14.1.6 碳中和下金融業發展策略對策
14.1.7 碳中和下國外金融業發展經驗
14.2 碳中和下綠色金融發展分析
14.2.1 碳中和下綠色金融發展SWOT分析
14.2.2 碳中和開啟綠色金融發展新篇章
14.2.3 綠色金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14.2.4 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態勢
14.2.5 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成果
14.2.6 碳中和下綠色普惠金融先行探索
14.2.7 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問題
14.2.8 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對策
14.3 碳中和下銀行發展分析
14.3.1 碳中和下銀行布局動態
14.3.2 碳中和下銀行發展機遇
14.3.3 碳中和下銀行發展挑戰
14.3.4 碳中和下銀行應對策略
14.3.5 碳中和對銀行業的影響
14.3.6 碳中和對銀行業的啟示
14.4 碳中和目標對我國金融體系的潛在影響
14.4.1 影響金融市場制度環境
14.4.2 影響金融部門資產配置
14.4.3 對金融風險的潛在影響
第十五章 2021-2023年碳交易市場運行狀況
15.1 2021-2023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總體分析
15.1.1 碳交易市場機理概述
15.1.2 碳交易市場發展歷程
15.1.3 碳交易市場發展環境
15.1.4 碳交易市場建設進展
15.1.5 碳交易市場成交規模
15.1.6 碳交易市場區域布局
15.1.7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場配額
15.1.8 碳市場驅動碳中和愿景實現
15.1.9 碳中和下碳市場面臨的挑戰
15.1.10 碳中和下碳市場的發展對策
15.2 2021-2023年中國碳金融發展分析
15.2.1 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15.2.2 碳金融市場發展特點
15.2.3 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對策
15.2.4 金融機構碳金融業務案例
15.2.5 碳中和下企業在碳金融的布局
15.2.6 推進碳金融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15.2.7 碳中和下碳金融發展機遇和挑戰
15.3 2021-2023年中國林業碳匯市場發展分析
15.3.1 林業碳匯項目減排作用
15.3.2 林業碳匯市場需求潛力
15.3.3 林業碳匯市場發展現狀
15.3.4 碳中和對林業碳匯的影響
15.3.5 碳中和下林業碳匯發展形態
15.3.6 企業參與林業碳匯項目路徑
15.3.7 我國林業碳匯發展機遇
15.4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場發展前景
15.4.1 碳交易市場法制化規范化
15.4.2 “區塊鏈+碳交易”技術創新
15.4.3 “十四五”碳市場發展前景
第十六章 2021-2023年國內外企業碳中和布局情況
16.1 國際公司
16.1.1 谷歌
16.1.2 蘋果
16.1.3 安永
16.1.4 微軟
16.1.5 高盛
16.1.6 匯豐
16.1.7 亞馬遜
16.1.8 通用汽車
16.1.9 花旗集團
16.2 國內科技巨頭
16.2.1 騰訊
16.2.2 華為
16.2.3 百度
16.2.4 阿里巴巴
16.3 國內石化企業
16.3.1 中國石油
16.3.2 中國石化
16.3.3 中國海油
16.4 國內鋼鐵企業
16.4.1 中國寶武
16.4.2 河鋼集團
16.4.3 鞍鋼集團
16.4.4 包鋼集團
16.5 國內能源電力企業
16.5.1 大唐集團
16.5.2 華電集團
16.5.3 國家電投
16.5.4 三峽集團
16.5.5 哈電集團
16.5.6 東方電氣
16.6 國家電網公司
16.6.1 電網公司能源電力轉型實踐
16.6.2 電網公司能源電力轉型路徑
16.6.3 國家電網公司行動方案發布
16.6.4 碳中和下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狀況
16.6.5 碳中和對公司的機遇和挑戰
第十七章 2021-2023年碳中和目標下投資機會分析
17.1 全球碳中和投資狀況
17.1.1 投資風向轉變
17.1.2 投資現狀分析
17.1.3 機構投資布局
17.2 中國碳中和投資現狀分析
17.2.1 碳中和投資背景
17.2.2 碳中和投資主體
17.2.3 碳中和投資規模
17.2.4 碳中和投資領域
17.2.5 碳中和投資動態
17.2.6 碳中和投資問題
17.3 中國碳中和投資前景分析
17.3.1 碳中和投資機會
17.3.2 碳中和投資主線
17.3.3 碳中和投資前景
第十八章 對2024-2030年中國碳中和發展趨勢和前景預測
18.1 碳中和戰略推進前景
18.1.1 碳中和戰略機遇
18.1.2 碳中和戰略規劃
18.1.3 碳中和發展方向
18.1.4 新能源助力碳中和
18.2 “十四五”碳排放目標
18.2.1 能源和碳排放整體目標
18.2.2 能源與電力行業
18.2.3 交通、建筑與工業
18.2.4 大氣污染防控和協同治理
18.3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機遇與挑戰
18.3.1 2060年碳中和路徑
18.3.2 2060年能源供給體系
18.3.3 2060碳中和機遇與挑戰
圖表目錄
圖表1 氣候目標相關概念
圖表2 碳中和示意圖
圖表3 碳達峰示意圖
圖表4 2015-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增速情況
圖表5 2019-2021年化石燃料產生CO2排放量的變化態勢
圖表6 2020-2021年各終端用能部門CO2排放量的變化態勢
圖表7 2000-2021年發電和供熱產生的CO2排放量變化態勢(按燃料劃分)
圖表8 2000-2021年主要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CO2排放量變化趨勢
圖表9 2000-2021年各地區人均CO2排放量變化趨勢
圖表10 1990-2021年主要經濟體單位GDP排放強度變化趨勢
圖表11 碳中和目標旨在緩解全球變暖趨勢
圖表12 全球碳中和戰略發展歷程
圖表13 部分國家“碳中和”承諾時間及進展
圖表14 主要國家碳中和相關政策陸續發布
圖表15 各締約方NDC計劃變化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占比
圖表16 提交不同戰略的締約方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占比
圖表17 主要經濟體的碳中和戰略取向分類
圖表18 主要經濟體的減排目標及階段性目標設定簡化示意圖
圖表19 主要經濟體的碳中和技術創新戰略定位及重點領域
圖表20 全球城市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梳理
圖表21 加入“凈零碳排放競賽”的行業及公司代表
圖表22 歐洲能源公司低碳戰略計劃
圖表23 BP轉型戰略實施進展
圖表24 2021-2030年BP未來資本開支計劃
圖表25 2021-2030年BP未來資本開支結構
圖表26 2021-2022年殼牌轉型行動
圖表27 2017-2022年殼牌未來資本開支計劃
圖表28 2017-2021年殼牌資本開支結構
圖表29 2021年美國仍處于有效期內的環境法案和行政令
圖表30 拜登政府國內外氣候政策梳理
與 碳中和戰略 的相關內容